王播三诗品赏,半生浮沉里的时光印记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19 05:26 1

摘要:唐诗浩瀚,多是盛世高歌或寒士悲吟,而王播的诗却如一面镜子,照见个人命运与世事人情的交织。王播(759~830),字明敭,太原人,早年孤苦无依,凭苦读登进士第,终官至宰相,一生起落如戏。现存诗作仅三首,每一首都嵌着他的人生片段,既是对岁月的叹惋,也是对世态的洞察

文/古诗词

编辑、2025年9月19日

唐诗浩瀚,多是盛世高歌或寒士悲吟,而王播的诗却如一面镜子,照见个人命运与世事人情的交织。王播(759~830),字明敭,太原人,早年孤苦无依,凭苦读登进士第,终官至宰相,一生起落如戏。现存诗作仅三首,每一首都嵌着他的人生片段,既是对岁月的叹惋,也是对世态的洞察。随着这三首诗,我们能读懂一位唐代士人、在时光里的回望与沉思。

一、《题木兰院二首(其一)》

三十年前此院游,木兰花发院新修。

如今再到经行处,树老无花僧白头。

这首诗是王播重访木兰院的即兴之作,核心是“今昔对比”里的时光重量。开篇两句忆往昔:三十年前初游时,木兰花灼灼绽放,禅院刚修缮完毕,满是新鲜生机,那是年少记忆里的明亮底色;后两句转眼前景:如今再踏旧地,曾经的新树已老、再无花开,当年接待他的僧人也满头白发——自然的衰朽与人事的老去,叠在一起撞进诗人眼底。

诗人没有直白说“时光易逝”,却用“花发”与“无花”、“院新”与“树老”的对照,让岁月的无情自现。读这首诗,仿佛能看见他站在禅院中的身影:望着老树下的僧人,也望着三十年前那个来访的自己,过往与当下交融,只剩一声无声的叹惋。

二、《题木兰院二首(其二)》

上堂已了各西东,惭愧阇黎饭后钟。

三十年来尘扑面,如今始得碧纱笼。

这首诗藏着王播最刻骨铭心的一段经历,也是唐代“人情冷暖”的生动缩影。年少孤贫时,他曾寄居扬州惠昭寺木兰院,靠随僧众吃饭度日,却遭僧人嫌弃——每次他赶到斋堂,僧人早已吃完饭,只留“饭后钟”的冷遇(一说僧人故意延后敲钟,避开他)。离开时,他写下前两句,将“惭愧”与“冷遇”刻在诗里;三十年后,他以淮南节度使的身份重访,却见当年题诗被僧人用碧纱小心罩起,于是补写下后两句。

“尘扑面”是他三十年落魄的写照:奔波半生,受尽冷眼;“碧纱笼”则是如今显贵的证明:身份变了,连旧诗都被捧为珍宝。一前一后的反差,道尽了“世态炎凉”——僧人待他的态度,从来不是因“人”,而是因“权位”。诗里没有愤怒的指责,只有平静的陈述,却让这种人情的现实,比直白控诉更令人唏嘘。

三、《淮南游故居感旧酬西川李尚书德裕》

昔年献赋去江湄,今日行春到却悲。

三径仅存新竹树,四邻惟见旧孙儿。

壁间潜认偷光处,川上宁忘结网时。

更见桥边记名姓,始知题柱免人嗤。

这是王播回到淮南故居、酬答友人李德裕的诗,字里行间满是“归乡感旧”的复杂心绪。首联先定基调:当年他从江边离开,带着赋文去求功名,是少年意气;如今春日归乡,满心却只剩悲戚——“昔年”的闯劲与“今日”的感伤,开篇便立住对比。

颔联写故居实景:曾经的庭院小径,只剩新长的竹树;当年的邻居早已不在,只剩他们的孙辈,“物是人非”的凄凉感扑面而来。颈联转向回忆:看见墙壁,悄悄认出当年像“凿壁偷光”般苦读的角落;站在河边,也忘不了曾立下“临渊结网”的志向——那是他最艰难也最坚定的时光,是支撑他走下去的根。

尾联是全诗的点睛之笔:看见桥边自己当年题下的姓名,忽然明白,当年苦读求功名,不只是为了谋生,更是为了“免人嗤”——不被人轻视、不被命运碾压。这句感慨,没有志得意满的骄傲,只有历经沧桑后的通透,道尽了他半生奋斗的初衷。

结语

王播的三首诗,不是华丽的辞藻堆砌,而是他半生的“人生日记”:《题木兰院》二首,记的是禅院里的冷暖与时光;《淮南游故居》诗,写的是故园里的回忆与初心。他的诗里没有宏大叙事,只有个人的细碎感受,却恰恰因此真实——真实的落魄、真实的感慨、真实的通透。

通过这三首诗,我们能看见王播的一生,更能触摸到唐代社会的士人,如何在困境中挣扎,人情如何随权位变迁。他们就像三颗朴素的珠子,虽不耀眼,却串起了一个时代的温暖,至今读来,仍能让人在字里行间,读懂时光里的浮沉与人心。

《图片来源,AI制作!》

来源:悦读随身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