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6种杀虫剂分类解析,病害防治,作用特点与用药禁忌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12 13:48 1

摘要:作用特点:内吸传导性强,兼具保护和治疗作用,抑制真菌细胞壁合成。对高等真菌(子囊菌、担子菌)特效,持效期长(7-14天)。

一、苯醚甲环唑(三唑类杀菌剂)防治病害:真菌性病害:黑星病、叶斑病、褐斑病、炭疽病、白粉病、锈病等。

作用特点:内吸传导性强,兼具保护和治疗作用,抑制真菌细胞壁合成。对高等真菌(子囊菌、担子菌)特效,持效期长(7-14天)。

注意事项:花期慎用,避免抑制植物生长(三唑类可能轻微抑制顶端生长)。与叶面肥混用需注意pH值,避免碱性条件降低药效。

二、吡唑醚菌酯(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防治病害:真菌性病害:白粉病、叶枯病、疫病、霜霉病、炭疽病、纹枯病等。

作用特点:广谱杀菌,抑制真菌呼吸作用,兼具保护、治疗和抗逆作用(增强作物免疫力)。渗透性强,叶面展着性好,可延缓叶片衰老。

注意事项:避免与乳油类农药混用,高温期慎用(可能加剧蒸腾失水)。连续单用易产生抗性,建议与三唑类、代森锰锌等复配。

三、甲霜恶霉灵(复配杀菌剂:甲霜灵+恶霉灵)防治病害:土传病害:根腐病、立枯病、猝倒病、纹枯病、茎基腐病等。

作用特点:内吸性强,兼具治疗和土壤消毒作用,对卵菌(如疫霉菌)和半知菌特效。可灌根、喷淋或拌种,促进根系发育。

注意事项:灌根时需确保土壤湿润,提高药液吸收效率。避免与碱性农药混用。

四、氨基寡糖素(生物刺激素/植物诱抗剂)防治病害:病毒病:花叶病、小叶病、黄矮病;真菌性病害:斑点病、霜霉病、白粉病(辅助防治)。

作用特点:通过激活植物免疫系统(诱导产生几丁质酶、植保素),抑制病毒复制和真菌侵染。

安全性高,可与杀菌剂、叶面肥混用,改善作物抗逆性。

注意事项:病毒病需在发病初期使用,配合蚜虫防治(切断传播媒介)。低温储存,避免阳光直射。

五、春雷霉素(农用抗生素类杀菌剂)防治病害:细菌性病害:黑腐病、条斑病、溃疡病、疮痂病、穿孔病;部分真菌性病害:灰霉病、叶霉病(辅助防治)。

作用特点:内吸性强,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兼具预防和治疗作用。

对人畜低毒,适合有机农业,常与氢氧化铜等复配(如“春雷·王铜”)。

注意事项:不可与碱性农药混用(如石硫合剂),避免高温喷雾(易分解)。连续使用可能导致细菌耐药性,建议轮换用药。

六、过氧乙酸(有机过氧化物类杀菌剂)防治病害:广谱杀菌:真菌性:流胶病、腐烂病、灰霉病、白粉病、锈病;细菌性:溃疡病;病毒性:病毒病(钝化病毒)。

作用特点:强氧化性,破坏病原微生物细胞膜和核酸,速效性好(1-2小时见效)。可用于叶面喷雾、树干涂抹(防治腐烂病、流胶病)及土壤消毒。

注意事项:高浓度易灼伤叶片,需严格按稀释倍数使用(通常0.3%-0.5%溶液)。现配现用,不可与金属离子(如铁、铜)接触,储存需避光、低温。

1. 病害区分:真菌性病害:优先选择苯醚甲环唑(高等真菌)、吡唑醚菌酯(广谱)、甲霜恶霉灵(土传真菌)。细菌性病害:春雷霉素(核心药剂)+ 铜制剂(如氢氧化铜)复配。病毒性病害:氨基寡糖素(诱抗)+ 过氧乙酸(钝化病毒)+ 蚜虫防治(阻断传播)。

2. 轮换与复配:避免单一药剂连续使用(尤其是吡唑醚菌酯、苯醚甲环唑),降低抗性风险。例如:白粉病可“吡唑醚菌酯+苯醚甲环唑”,霜霉病可“吡唑醚菌酯+甲霜恶霉灵”。

3. 安全用药:花期、幼果期慎用三唑类(可能抑制生长),高温期避开过氧乙酸、吡唑醚菌酯。生物农药(春雷霉素、氨基寡糖素)避免与杀菌剂(如铜制剂)混用,需间隔24小时以上。

如需针对具体作物(如果树、蔬菜)的配方或使用浓度,可进一步补充信息,我会细化方案!

来源:福建农村乃凤食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