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冲翡翠博物馆举办《“翡翠”一词的来历》 专题翡翠文化公益论坛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11 04:57 1

摘要:4月10日,腾冲翡翠博物馆在恒益城堡酒店举办翡翠文化公益论坛,专题讲授《“翡翠”一词的来历》。论坛吸引了滇西应用技术大学珠宝学院、腾冲市翡翠协会、腾冲市中检珠宝有限公司、恒益集团等单位和企业领导,以及来自浙江的嘉宾和社会各界翡翠文化爱好者等一百余人参加。

4月10日,腾冲翡翠博物馆在恒益城堡酒店举办翡翠文化公益论坛,专题讲授《“翡翠”一词的来历》。论坛吸引了滇西应用技术大学珠宝学院、腾冲市翡翠协会、腾冲市中检珠宝有限公司、恒益集团等单位和企业领导,以及来自浙江的嘉宾和社会各界翡翠文化爱好者等一百余人参加。

腾冲翡翠博物馆馆长、著名翡翠历史文化大师黄永康先生作为论坛主讲嘉宾,针对主题进行了一场精彩的翡翠文化专题讲授。黄馆长从“玉出腾越”追源溯流,引出“玉石”之名;再从《徐霞客游记》引出“碧玉”与“翠生石”之说;最后将“翡翠”从鸟类的概念演化为这块美丽石头的历程,做了全面系统的论述,让大家更深入地了解“翡翠”一词的由来和演化历史。

“玉石”——“玉出腾越”

翡翠产于缅北雾露河流域一带,古代为勐拱、勐养土司辖地。历史上的这些土司地,腾冲人称之为“夷方”。“穷走夷方急走厂”是腾冲先辈向外谋生和致富的口头禅。这里的厂特指“玉石厂”。明代中期,腾冲的祖先在“走夷方”的活动中,在勐拱土司辖地的雾露河畔偶然发现了一种美丽的石头,作为中原移民的腾冲人,受中原玉文化的影响很深远,当时腾冲的先人认为这种石头是玉当中的一种,就把它叫做“玉石”。于是“玉石”这种称谓便一代代流传下来,直到现在腾冲的老人仍然沿用这一称呼。腾冲的祖先发现这种“玉石”后,他们还率先运用《天工开物》中玉的加工制作方法进行解磨加工,制成装饰品或生活器物。

“碧玉”“翠生石”

—— 出自《徐霞客游记》的称谓

缅甸翡翠发现于明代中期,而最早的文字记载出现在《徐霞客游记》中。徐霞客于明崇祯十二年(1639)来到腾冲,考察了腾冲的山水及风土人情,历时39天,其间与翡翠结下了一段玉缘。他与一个姓潘的读书人结识并在日记中写道:“潘生虽一青衿,而走缅甸,家多缅货。时倪按君命承差来觅碧玉,潘苦之,故屡屡避客。”“潘生送翠生石二块”。游记表明,那时缅玉已成为官府强行征购的珍宝方物,并委派官员到处搜刮勒索。“翠生石”首次在文字记载中出现,“翠生石”指未经加工的带绿色的缅玉原石。

“翡翠”一词的由来和演化

“翡翠”一词,古已有之,据史料记载,当时“翡翠”并不是指玉石,而是一种鸟的名称。黄馆长通过东汉学者许慎的《说文解字》、东汉史学家班固的《西都赋》、东晋《华阳国志》等古代典籍以及著名诗词中所提到的“翡翠”举例,证明了当时的“翡翠”均为翡翠鸟或翡翠鸟的羽毛装饰品。

将绿色玉石称为翡翠,始见于北宋初年,欧阳修在《归田录》中的记载:“余家有一玉罂……以为碧玉……此宝器也,谓之翡翠。”欧阳修文中所说的“翡翠”,极有可能说的是一种绿色的玉石,并不是缅玉。因为缅甸翡翠发现于明代中期,千年以前,翡翠还沉睡在缅甸的深山中,尚未被发现。

到了清代,缅玉便以“翡翠”之名闪亮登场。黄馆长分别引用了清宫档案中的《雍正四年十月二十日玉作活计档》《滇海虞衡志》《大清律例》等书中的描述做佐证。

之后又论述了清末民国时期、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时期,“翡翠”一词的内涵所发生的变化。现在“翡翠”一词不再专指绿色的缅玉,而是泛指所有各种颜色的缅玉,只要是缅甸出产的这种硬玉(硅酸铝钠)都统称为翡翠。

最后黄馆长总结,从“玉出腾越”开始,产于缅北雾露河流域的这种玉的名称,经历了玉石——碧玉——翠生石——翡翠石——翡翠等各种名称的演变,这体现了翡翠的发现及加工贸易的历史进程,也体现了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翡翠”一词从鸟到玉,翡为雄,翠为雌,红翡绿翠,一阳一阴,体现了阴阳和谐的古老理念。将玉石冠以翡翠之名,便赋予玉石生命的灵性和鲜活的色彩,使之更有韵味,更有诗意。

“翡翠”一词的命名,完成了一种象征,是内部的特质与外表形象的完美统一,将优异的质地与梦幻般的色彩表现得淋漓尽致。“翡翠”一词,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寄托着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景,是中华文化基因的传承与弘扬的生动体现。“翡翠”一词的命名是翡翠业界先贤同仁智慧的结晶。

此次论坛,黄永康先生对“翡翠”一词的来历进行了详细介绍,引经据典,内容详实,通俗易懂,为大家带来了一场翡翠文化的知识盛宴。

腾冲翡翠博物馆一直致力于翡翠文化的传承与推广,也是一个面向公众开放的专业平台,持续普及翡翠知识、传播翡翠文化。未来,腾冲翡翠博物馆将继续组织多样化的翡翠专题论坛和文化交流活动,深化翡翠研究、推动翡翠文化传播,更好地助力腾冲翡翠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来源:华夏药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