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过去,沂蒙老区群众拥军支前,“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9月15日,沂南125名身着崭新军装的新兵身姿挺拔,在奔赴军营之前,与家属们共同参加“沂蒙精神代代传——2025年秋季带着沂蒙精神去当兵”仪式。这不仅是一场简单的送行,而是一次深入灵魂的精神洗礼。
大众网记者 梁红国 王雪 临沂报道
过去,沂蒙老区群众拥军支前,“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9月15日,沂南125名身着崭新军装的新兵身姿挺拔,在奔赴军营之前,与家属们共同参加“沂蒙精神代代传——2025年秋季带着沂蒙精神去当兵”仪式。这不仅是一场简单的送行,而是一次深入灵魂的精神洗礼。
沂南县是沂蒙精神的重要发源地,无数先辈在革命战争年代抛头颅、洒热血,无数红嫂前仆后继,做军装、做军粮,将红色故事写满沂蒙大地。近年来,在新兵入伍之际,为他们送上一份来自家乡精神珍礼,让新兵带上沂蒙精神去军营,已经成为沂南县的一项传统。仪式上,通过红色故事宣讲、情景演绎、小戏小剧表演等方式,将家乡的红色历史真实再现,激励广大新兵把沂蒙精神融入血脉、铸入灵魂,化作精武强能、矢志打赢的坚实力量,为强军事业贡献青春,也将沂蒙故事传播到更多地方。
“俺入党的时候,都发了誓的:要保守党的秘密……”台上,饰演老一辈红嫂的演员声音铿锵,讲述着当年红嫂坚韧不屈的故事,重现了“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内涵:妇女们纳鞋垫、做军鞋,男人们送军粮、抬担架,家家户户都有亲人在前线,年轻人一批又一批地加入革命队伍。新兵们屏息凝神,将家乡的红色故事默默装进心底,化为奉献青春的力量源泉。小戏小剧演绎环节将活动推向高潮。在《跟着共产党走》旋律中,一位新兵的父亲表示:“让孩子知道家乡人为革命付出过什么,他当兵就更有底气了!”
什么是沂蒙精神?入伍新兵聂建钊在采访中给出答案:“就是台上演绎的‘最后一口粮做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作为从沂蒙老区走出去的新兵,我从小就受到沂蒙精神的感染,听老一辈讲了很多革命故事,在今天这个仪式上,把这种精神具体化,让我更加能够理解先辈不易。入伍后,我一定会铭记沂蒙精神,把它传播给更多战友。”
沂南的许梦洋女士已经连续两年前来参加“带着沂蒙精神去当兵”活动,她的两个弟弟陆续参军,成为保家卫国的军人中的一员。许女士表示:“我们全家都为弟弟披上军装、守护家国的选择骄傲,期待弟弟在军营里能够好好磨炼,照顾好自己,成为更加坚毅、有担当的人。”
仪式过后,新兵们和和各自的家属会见。望着即将远行的孩子,家属们不断叮嘱、不断祝福。聂建钊的父亲聂记峰亲手给儿子整理军装,把胸前那朵象征着参军光荣的大红花戴正。他说:“从今天开始,孩子就是国家和部队的人了,作为家长,心里既激动又高兴,希望他去部队听领导指挥、团结战友,别忘了自己是从沂蒙老区走出去的兵,别忘了咱们沂蒙精神。”
“带着沂蒙精神去当兵”活动远不止于欢送仪式,更是为新兵们装好“精神食粮”。近年来,沂南县入伍前为新兵植入红色基因,做好军属优抚工作,在全社会营造爱国拥军、尊崇优抚对象的浓厚氛围。军人退役后,沂南县着力抓牢安置工作,吸纳优秀退役军人成为社会建设后备力量,延续“军民鱼水情”的新时代篇章。
沂蒙精神是战斗力生成的催化剂。这些新兵在未来的军旅生涯中,不仅要刻苦训练军事技能,更要带着老区人民一脉相承的坚定信念保家卫国。夕阳下,新兵们合唱《强军战歌》,歌声穿过沂蒙山的层峦叠嶂,绕过沂水河畔的秀美富饶。他们即将踏上新旅途,与先辈支前队伍的脚步声交会重合——时代变了,沂蒙精神薪火相传。
来源:3C捕快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