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日起农田要变天?国家给耕地立的新规藏着大变化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8 15:32 1

摘要:手机点开“国土云”APP,指尖划过屏幕就能看清自家耕地是否标着“永久基本农田”红线。新规要求所有基本农田落实到具体图斑,不管是村头晒谷场还是山脚梯田,都要贴在村务公开栏、挂在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上,像给每块地发了“身份证”,再也不用跑镇里反复打听“我家地算不

一、自家地头说了不算?5条新规矩框住农田边界

手机点开“国土云”APP,指尖划过屏幕就能看清自家耕地是否标着“永久基本农田”红线。新规要求所有基本农田落实到具体图斑,不管是村头晒谷场还是山脚梯田,都要贴在村务公开栏、挂在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上,像给每块地发了“身份证”,再也不用跑镇里反复打听“我家地算不算保护田”。

零碎小田能拼成大块地了。只要保证耕地总数不减、质量不降,零星破碎的地块可置换整合,移民搬迁后遗留的空地能重新规划,连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配套设施都能局部调整。不用再困在“一块地几分大,机器开不进”的难题里,整合后连片农田的机械化率能提40%,耕种收效率翻着番涨。

有些事碰了就会栽跟头。新规把“禁止清单”列得明明白白:不准挖湖造景、不准建绿化带种草皮、不准堆固体废弃物、不准填埋垃圾,连基本农田闲置撂荒超2年都算违规。一旦踩线,不仅要把地恢复原状,还可能罚1-2倍开垦费,严重的还要追究刑事责任,没有半点讨价还价的余地。

还有“耕地银行”帮着补窟窿。县级以上政府会把土地整治出的新耕地、建好的高标准农田存进储备区,像把好地“存定期”。要是重大项目非要占耕地,就从储备区先调出一块优质地补上,确保“占多少补多少,占好地补好地”,不会再出现“占了水田补荒坡”的亏空。

误划的耕地也能“纠错”。以前因测绘误差被误划入基本农田的林地、荒地,现在经县级实地认定、省级审核后就能调出红线。不用再抱着“明明是林地,却按耕地管”的委屈,流程走完就能按地块实际情况规划种植,不用再被错划的红线绑住手脚。

二、修条灌溉渠要等俩月?新规把流程砍成21天

申请在基本农田里修灌溉渠、建机耕道,再也不用跑断腿等审批。新规把流程压成“四步走”:村级先摸清需求打报告,县级根据实际画好调整方案,报省级备案后就能施工,最后更新数据库即可。不像以前要跑国土、农业多个部门盖章,现在从申请到开工,最快21天就能搞定,比原流程缩短近2个月。

流程“减法”里藏着弹性空间。只要不突破耕地红线、不降低质量,农业生产必需的配套设施都能灵活调整。不用再因“占了几分基本农田边”就卡审批,合理需求找对路径,就能快速落地,不会再让“等着灌溉的庄稼”等不起审批流程。

农民的“行为边界”更清晰了。鱼塘必须复垦成耕地,晾晒场不能用水泥硬化,哪怕是自家承包的基本农田,也不能随便改种果树、挖塘养鱼。新规把能做和不能做的事列得像超市价目表一样清楚,不用再猜“这么干合不合规”,照着清单走就不会踩雷。

信息透明也少了麻烦。种粮补贴能不能领、能领多少,点开APP就能查;耕地是否在红线内、调整过哪些地块,数据实时更新。遇到疑问线上留言,两三天就有工作人员回复,不用再抱着材料往镇里、县里跑,在家就能把农田“家底”摸得明明白白。

三、小田变大田能多赚多少钱?专家算出3笔增收账

地块集中后,亩产至少能增10%-15%。以前“一块地几分大,收割机绕着走”,现在连片种植,播种、施肥、收割都能用大型机械,不仅省力气,还能提高播种均匀度、减少漏收,就拿种小麦来说,一亩地能多收80-120斤,按市场价算,亩均多赚100多块。

机械化还能砍30%人工成本。以前10个人收5天的碎田,现在两台收割机一天就能收完,不用再雇人弯腰割稻、扛粮。而且无人机打药比人工均匀,还能省农药用量,算下来每亩地的种植成本能降200-300元,收益自然往上提。

规模经营更能挖潜力。连片农田能统一种经济作物、搞大棚蔬菜,甚至发展采摘园、农事体验,比各家各户零散种粮食赚得多。有合作社把整合后的农田种反季节蔬菜,统一收购、统一销售,亩均收益比种粮翻了3倍,农民分红也跟着涨。

到2035年,这些基本农田还要全部改成高标准农田,修渠、铺路、装灌溉设备,旱能浇、涝能排,不管天气怎么变,都能稳收粮食。就像给耕地穿了“防护衣”,既抗自然灾害,又保高产稳产,农民的饭碗端得更稳。

但几条红线碰不得。别借“建农业设施”盖房子,土地流转后要盯着别改非农用途,发现违规占耕地赶紧向自然资源部门举报。重大项目占地必须经国务院批准,谁也不能搞特殊,守好耕地红线,才能让地里的收益一直稳下去。

来源:俊涛谈天说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