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校”)立足职业教育特点,结合行业文化特色,创新构建以“寻找·感悟·成为”为特征的鲁班文化育人体系,实现“看见成长—赋能成长—记录成长”的完整育人闭环,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人才支撑。
转自:光明日报
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校”)立足职业教育特点,结合行业文化特色,创新构建以“寻找·感悟·成为”为特征的鲁班文化育人体系,实现“看见成长—赋能成长—记录成长”的完整育人闭环,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人才支撑。
寻找鲁班
构建可视化文化载体,让鲁班文化活起来
化虚为实,寻建筑老物件,搭建场景平台。学校不仅复原了鲁班像、鲁班亭等历史遗迹,还投资建设了近千平方米的鲁班文化博览园。同时,学校依托地方省级文保单位,构建了12处古建技艺文化研学基地,并搭建了云端博物馆,实现7000余个鲁班古建筑的虚拟再现,让学生近距离接触和感受中华建筑的智慧与魅力。
化大为小,寻行业新动态,搭建实践平台。学校聚焦行业前沿技术,立项建设教育部“智能建造”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深度利用21个建筑企业文化展厅,开展行业溯源活动200余次;组织学生进行企业实习调研,参与重大项目建设,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行业发展脉搏。
化远为近,寻人物榜样,搭建对话平台。学校在理想信念馆开设古代鲁班人物事迹专廊;邀请行业模范、企业导师进校园讲授工匠精神;培育800余位优秀朋辈典型,组织他们开展个人成长经历分享会,让榜样的力量触手可及。
感悟鲁班
打造可感化课程体系,让鲁班文化连起来
以通识课程传承文化基因,感悟工匠内涵。学校系统梳理鲁班文化的历史脉络,编印《鲁班文化读本》并开设通识课程,配套开发“鲁班文化数字课程资源包”。同时,创新“三元文化”特色课程,开发涵盖劳动精神、劳模精神等10余个专题的“工匠精神微课”。
以专业课程融合古建技艺,感悟文化真髓。学校形成专业教师、思政人员与企业导师互融的机制,成立“匠心鲁班”课程思政研究中心,开发了100余个育人案例资源,建成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1门。此外,学校还开发了榫卯制作、古建模型复原等10余项传统技艺教学项目。
以活动课程培育职业精神,感悟现代传承。学校连续10年以鲁班文化艺术节、技能竞赛节和科技创新节为节点,打造文化主题活动,近5年来取得成果近百项,师生专利发明110余项。通过“鲁小班设计下乡”“鲁小班义pei俱乐部”“鲁小班义修队”等社团项目,累计开展公益活动2000余次,获“全国五四红旗团委”。
成为鲁班
创新可测化评价体系,让鲁班文化用起来
全方位考核,建立“鲁班素养考核机制”。学校实行“理论学分+实践赋分+素质积分”的考核机制,将鲁班文化课程的学分、活动参与度、日常行为规范等量化指标纳入考核体系,形成“知识—能力—素养”的育人闭环。
系统化画像,搭建“鲁班素养测评系统”。学校依托德育管理云平台,建立了包含3大类32项指标的素养数据库,并利用智能标签系统进行素养短板预警,每年输出5000余份诊断报告,实现“采集—分析—反馈”的全流程管理。
榜样评选,开展“鲁班优秀学子评选”。学校设立“鲁班学子/三好/优秀”三级荣誉,推行“日记录—月评比—年表彰”机制,10年间培育了3000名先进典型。
实施成效
实现从“价值引领”到“示范辐射”的倍增效应
学校历经10余年探索,以“寻找·感悟·成为”为特征的鲁班文化育人体系成效显著。工科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达90.60%,超85%成长为行业骨干,学生屡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大奖。学校获评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并成立鲁班文化研究基地。
学校鲁班文化育人体系多次在中国建设教育协会首届建设行业文化论坛、全国建设类高职院校书记院长论坛等全国性学术会议上进行经验交流,多家主流媒体宣传报道学校文化育人的特色做法,示范引领效应显著。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