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诗和远方”到“人间烟火”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19 02:54 1

摘要:从6月到9月,在内蒙古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一场以“歌游内蒙古”为主题的北疆文化活动季如火如荼地展开,75项重点活动、300余项文旅体验进一步擦亮“北疆文化”品牌,也悄然解锁了文旅消费的新密码,让北疆大地的“诗和远方”落地成可触可感的“人间烟火”,不仅激活了文

转自:内蒙古日报

□本报记者 马芳

从6月到9月,在内蒙古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一场以“歌游内蒙古”为主题的北疆文化活动季如火如荼地展开,75项重点活动、300余项文旅体验进一步擦亮“北疆文化”品牌,也悄然解锁了文旅消费的新密码,让北疆大地的“诗和远方”落地成可触可感的“人间烟火”,不仅激活了文旅消费的新引擎,更让多元文化在互动体验中焕发新生。

覆盖广泛 深入基层

北疆文化的根脉里,藏着草原的豪迈、非遗的精巧、历史的厚重。北疆文化活动季打破传统模式,通过“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打造了一场覆盖全区、联动盟市、深入基层的文旅盛宴,在全区掀起了文旅消费新热潮。

活动季以两场启动主题演出启幕,低至9.9元的惠民票价,向全社会敞开艺术的大门,6.5万区内外群众现场感受高质量演唱会,票房收入140万余元。

在2025年中国原生民歌节活动期间,呼和浩特市累计接待国内游客201.25万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总花费20.55亿元。

内蒙古博物院新馆自6月20日试运行以来人气爆棚,试运行首月接待观众超60万人次。

第九届内蒙古自治区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举办期间,累计参观及参与相关活动人次约20万,现场成交约2300万元。

……

在37项自治区重点活动引领带动下,以呼和浩特为原点,全区12个盟市38项重点活动次第展开。呼和浩特市昭君文化节、2025包头黄河合唱周、河套文化艺术节、西辽河文化节、红山文化节等内容丰富的文化活动多点开花,“跟着演唱会去旅行”“跟着赛事去旅行”“跟着非遗去旅行”等多姿多彩的文旅活动层出不穷,为游客提供了丰富的文旅体验。

从主题演出到精品展演、从展览展示到群文活动、从文旅融合到展映展播,北疆文化活动季将音乐与科技、民俗与体验、文旅与百业跨界融合,不仅向区内外游客展示了北疆文化魅力,更让活动流量转化为了消费增量。

“歌游内蒙古・天天那达慕”内蒙古第35届草原那达慕举办期间,5天内,锡林郭勒盟全域累计接待游客150万人次,带动旅游综合收入10.8亿元。

“跟着电影赶大集”草原行暨内蒙古草原休闲体育大会·2025兴安盟那达慕,开幕5天吸引游客63万人次,单日最高客流突破18万人次,直接带动消费6.17亿元。

在西辽河文化节上,非遗市集汇聚28项技艺、120余种文创产品,为手艺人提供了展销平台;牛肉干品鉴会吸引32家企业同台竞技,销售额突破200万元。

从呼和浩特的民歌节盛会到锡林郭勒的那达慕,从包头的黄河大合唱到呼伦贝尔的草原音乐,北疆文化活动季构筑起一张覆盖广泛、深入基层的文化服务网,让“到此一游”变为“心之所向”。

多元场景 沉浸体验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北疆文化活动季以“赛事、阅读、非遗、展览、文博、演出、美食”7大主题300余项精品活动构建文旅生态,以“文化+旅游+体验”的深度融合, 让游客在“行走”中触摸北疆文化脉络。

今年的敕勒川草原热闹非凡。中国原生民歌节带来了全国各地的非遗民歌、器乐表演、文化大集等,更以“主会场+分会场+惠民演出”的创新模式,将草原、火山、古城联动,让文化体验从“舞台”走向“生活”。

在包头市“天下黄河第一村”举办的内蒙古自治区旅游发展大会上,发布了自治区旅游名县、“自驾大草原、旅居内蒙古”旅游产品、“文体旅商交农”融合发展行动等。为提升游客体验,特别推出“白+黑”“动+静”组合玩法,并配套20余项宠客措施。

锡林郭勒盟的内蒙古自治区第35届草原那达慕,开幕式上演搏克、赛马、射箭等传统竞技,配套“天天那达慕”系列活动,草原旅拍、非遗工坊、星空音乐会全天候开放,夜间文化集聚区同样精彩。全区各盟市同步启动特色分会场,形成“全域狂欢”格局,让游客沉浸式体验“马背民族”的热情。

在精彩的文旅活动辐射带动下,呼和浩特的敕勒川草原、内蒙古博物院新馆成为新的文化圈、网红点,包头市的“天下黄河第一村”“包棉1958”等成为文旅新亮点,也吸引了众多明星来内蒙古举办演唱会。

小沈阳“你们的”2025巡回演唱会呼和浩特站,全场秒变巨型K歌房;2025郎朗北疆草原音乐盛典,钢琴与草原风光完美融合,吸引了无数文艺青年;“超级音雄”巨星LIVE演唱会呼和浩特站,张韶涵、蔡健雅、光良、徐怀钰4位华语乐坛实力唱将齐聚青城,带领观众嗨翻全场;《纯真年代》老狼巡回演唱会包头站开唱,让观众重回白衣飘飘的纯真年代……

一场场演唱会的举办,吸引来了北京、山东、河北、江苏等地的大批游客,同时带动餐饮、住宿、交通、文化娱乐等周边产业的发展,为内蒙古经济增长注入新的活力。今年暑期,内蒙古共计接待国内游客7631.84万人次,同比增长8.28%;游客总花费1369.41亿元,同比增长7.64%。

体育赛事、非遗活动、展览展示、文博活动、演出活动、草原文化美食盛宴……北疆文化活动季期间,丰富多元的主题化、沉浸式体验串联草原、黄河、民俗等特色资源,形成了“全区皆可游、处处有亮点”的文旅体验网络,让游客在“深度体验”式旅游中感悟北疆文化魅力。

文旅融合 带火经济

当北疆文化活动季将文化体验与旅游场景深度融合,内蒙古的“人间烟火”不仅留住了游客的脚步,也将文化资源转化为可体验、可分享的文旅IP,更催生了从“门票消费”到“全链条消费”的转变,让文旅消费真正“活”起来、“火”起来。

全新升级的内蒙古博物院,成为内蒙古今夏最炙手可热的旅游目的地之一,是市民游客必打卡的文化新地标,单日最高接待观众3.3万人次,刷新单日参观量的历史纪录。

游客是永远的主角,内蒙古自治区第35届草原那达慕举办期间,锡林浩特的爱心形状红绿灯、游客代表首次登台致辞并宣布大会开幕、精心准备2万份“宠粉包”等一系列创新“宠客”举措,让远道而来的客人感受到宾至如归的礼遇,也将传统那达慕从单一的节庆活动升级为融合文化体验、体育竞技、产业发展的综合性文旅IP。

全区各盟市纷纷发力,借势打造各具特色的文旅IP。

被网友称为“来青城必看”剧目的大型马舞剧《千古马颂》,历经11年已成为内蒙古文旅融合的一张耀眼名片。截至8月31日,2025年演出季共演出136场(项目第834场),接待观众92951人次,票房收入1000万。很多游客为了看演出,特意将行程增加1—2天,顺便打卡周边的景点,期间不仅住宿、餐饮,还会购买奶制品、牛羊肉。

“山河共舞,古今芪鸣”固阳县第二十二届秦长城文化旅游季,一个月铺开17项活动:从全民诵读到荧光夜跑,从农牧民书画作品展到越野赛,可谓天天有活动、周周有赛事、时时有惊喜。

让“流量”变“留量”,内蒙古除了做出特色,也在服务上下足了功夫。为了让“文化记忆”可带走,内蒙古美术馆持续推出第四届内蒙古民间工艺美术精品展、“吾心归处”妥木斯师生油画作品展等新展之外,精心设置了“心屿集”文创市集、“游牧色彩实验室”、文创空间等,构成了北疆文化从艺术展览到生活消费的完整转化链条。

铁路部门持续推进“铁路+文旅”深度融合,为服务观看演唱会旅客返程,增开“歌迷专列”动车组列车两趟;增开“Y”字头临时旅客列车12趟,方便旅客前往锡林郭勒盟参加“那达慕”文旅活动。

当文化底蕴邂逅创新表达,当自然馈赠叠加科技赋能,当北疆文化植根在每个人心中,未来的内蒙古,或许会成为这样一处所在:游客带走的不只是相机里的风景,更有对北疆文化的精神共鸣;留下的不只是消费数据,更有一份再次奔赴的约定。

正是北疆文化活动季这一桥梁纽带,让“诗和远方”不再遥远,让“人间烟火”充满文化温度。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