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公交车抵达医院门口,他协助急诊科同事将老人送进抢救室,直到确认老人脱离危险,才默默离开,去开始一天的工作。
清晨七点半的宝鸡市20路公交车上,上班的人群挤满了车厢。
突然,一位老人毫无征兆地晕倒在地,引起一阵骚动。
“让一让,我是医生!”一个温厚的声音从人群中传来。
只见一位面容和善、身材高大、50多岁的中年男子动作敏捷迅速蹲下身,检查老人的颈动脉。
在确认无搏动后,他立即展开心肺复苏,动作精准而有力,持续两轮的按压后,老人恢复了意识。
视频截图右二为左文广
这位施救者正是宝鸡高新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心脏重症监护室(CCU)主任左文广。
当公交车抵达医院门口,他协助急诊科同事将老人送进抢救室,直到确认老人脱离危险,才默默离开,去开始一天的工作。
上图左一为左文广
这个看似偶然的救人场景
实则是左文广35年从医生涯的缩影
一位永远将患者生命放在
首位的医者
一个在生死边缘
与时间赛跑的“心脏守护者”
温润如玉的急先锋
初见左文广主任,很难将这位说话慢条斯理、举止温文尔雅的医生与心血管急危重症领域的专家联系起来。他的语速总是平缓的,像一条静静流淌的小溪;他的眼神温和而专注,能让焦虑的患者平静下来。然而,就是这样一位看似“慢性子”的医生,在抢救患者时却展现出截然不同的一面——动作麻利、判断迅速、处置果断。
“左主任就像有两个‘模式开关’。”CCU的护士杨敏这样描述,“平时是‘温和模式’,说话轻声细语,给患者解释病情能画上半小时的图;一旦遇到急危重症,立刻切换到‘战斗模式’,整个人的气场都变了。”
- -
这种“双模式”特质在左文广的门诊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一个周三上午,笔者按约定前往采访,已经临近中午12点,左文广的诊室外还有较多患者在排队等候。
诊室内,他正耐心地向一位老年患者家属讲解如何办理住院手续;转头又向下一个患者解释心脏反流的原因,怕对方不理解,还特意在纸上画出心脏结构示意图;刚处理完,他又细致地为另一位心慌眩晕的患者找来轮椅。
等候采访的间隙,隔壁诊室的医生告诉笔者:前些天,一位患者刚从消化内科诊室出来就突发晕厥,一头栽倒在走廊上。左文广当时正在接诊,听到呼救声瞬间起身,一个箭步冲出门外。他跪地检查患者颈动脉,发现心跳骤停后立即开始心肺复苏,动作精准利落。等急诊科团队赶到时,患者已恢复意识,而左文广的白大褂后背全被汗水浸透。“后来才知道那是急性心梗。”隔壁诊室医生感慨,“要不是左主任反应快,后果不堪设想。”
“左主任上门诊时,病人总是特别多,很多都是中老年患者,他们简直把左主任当偶像。”一位同事半开玩笑地说。这“偶像”的称号并非虚言,在患者口中,左文广是“特别有耐心”“从不发火”“解释病情最清楚”的代名词。
35年零投诉背后的医者哲学
在CCU门口,
笔者曾见到一对80多岁的老夫妻。
了解得知,老两口是左文广的“忠实粉丝”,为了找他看病,中午12点多就到医院等候。担心打扰左文广午休,他们硬是在走廊长椅上坐了近两小时。
“怎么不给左主任打电话联系一下?”笔者好奇地问。
“左主任平时太忙了,我们不想再给他添麻烦。”老人朴实的话语里满是心疼。
上图左一为左文广
这种医患间的深情厚谊
在左文广35年的从医生涯中
比比皆是
最令人动容的是一位80多岁多病缠身的老人,在生命最后时刻提出的唯一要求:要看着左文广在身边才能安心离开。最终,这位老人在左文广的陪伴下安详离世。
“人心换人心。”左文广这样解释他与患者间的特殊纽带,“你一心想着患者,对患者好,患者就会以同样的方式反馈给你。”正是秉持这样的理念,他创造了35年零投诉、零纠纷的纪录——在这个医患关系紧张的时代,这几乎是一个“奇迹”。
奇迹的背后
是无数个日夜的坚守与付出
去年,一位经济困难的患者在病情尚未完全稳定时,因无力支付医药费要求出院。左文广深知,中断治疗将极大影响预后效果。他二话不说,自掏腰包还带头在科室组织募捐,不仅凑齐了患者的治疗费用,还想方设法为其减免各种费用。
更令人敬佩的是他对年轻生命的执着
一位只有30岁的扩心病心衰小伙,只有心脏移植才能延续生命。面对这个家庭的顶梁柱,左文广没有轻言放弃,他积极联系省级医院,帮小伙办理转院,动用所有人脉资源寻找合适供体。最终,一颗28岁因车祸去世年轻人的心脏被成功移植,让这个年轻的小伙生命重获新生。如今,小伙每逢节日都会来看望左文广——那不仅是医生与患者的关系,更是救命恩人与重获新生者的特殊情谊。
与死神赛跑的“生命守门人”
如果说日常诊疗展现了左文广的仁心,那么在CCU的抢救则彰显了他的精湛医术。作为心脏重症监护室主任,左文广被誉为危重患者的“守护神”,他的战场是没有硝烟却同样惊心动魄的生命争夺战。
三年前,患者高某被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在多家医院反复住院不见好转。当高某以“急性左心衰”转入左文广所在的CCU时,情况已极度危急。
“当时我的腿软得站不住了。”高某妻子回忆,“我都不敢想他还能不能从抢救室出来……”
左文广面对的是一场硬仗:患者高某心衰指标、转氨酶、凝血、血常规等多项指标“爆表”,并出现心、肺、肝、肾多脏器功能衰竭,以及低蛋白血症、心包积液、肺部感染等共12种致命病症。“病情发展速度之快,在临床上都非常少见。”左文广回忆到。
医院立即组织全院大会诊,制定综合治疗方案。那段时间,左文广几乎寸步不离地守在患者高某身边。精确到毫克的药物调整,多学科协作的支持治疗,14小时无尿后的床旁CRRT(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
在与死神的拉锯战中,医护团队终于等来转机——3天后改为普通血液透析,5天后开始有少量尿液,心功能和肾脏灌注逐步改善。入院第14天,患者高某最后一次透析,生命体征终于稳定。
这样的生死博弈在CCU几乎每天都在上演。一位基层转诊的50岁女性患者,被诊断为罕见的“暴发性心肌炎”。
入院时神志模糊、血压下降、血氧饱和度低。左文广带领团队迅速行动:床旁心脏超声、IABP(主动脉球囊反搏泵)支持下紧急冠脉造影……不放心的左文广在科室连续住了两个晚上,直到患者脱离危险。
“CCU不是战场,胜似战场。”
在这里,时间以秒计算,决策以生命衡量。
从急性心梗的紧急支架植入,到心源性休克的综合抢救,左文广带领团队构筑了一条坚不可摧的“生命线”。
一名心内科医生的职业信仰
“患者能忍受病痛、花费时间和金钱来到医院寻求帮助,必定是身心承受着巨大的不适。作为医生,我们必须时刻站在患者的角度思考问题——他们不仅需要专业的治疗,更需要被理解、被关怀。”左文广常常这样教导年轻医生。
这句朴实却深刻的话语,正是他行医35年始终践行的根本准则。在他看来,医生的职责不仅是治愈疾病,更要体察患者背后的痛苦与期待,用专业与温度抚慰每一颗不安的心。
左文广的职业生涯始终围绕三个核心
“敬畏生命、专业自律、人文关怀”
二十多年大内科的工作经历,为他打下了坚实的全科基础,使他在处理心血管疾病伴多种基础病的老年患者时游刃有余。“心血管疾病不是孤立存在的,特别是老年患者,往往多种疾病交织,必须全面考量。”左文广说。
这种综合思维在临床决策中至关重要。
面对多器官衰竭患者时,对某一器官的治疗必须精确计算对其他器官的影响;处理急危重症时,既要迅速果断,又要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左文广的诊疗风格恰恰融合了这两种特质——既有内科医生的缜密思维,又有急危重症医生的决断力。
“专业自律”是左文广的另一面旗帜。作为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中国胸痛中心联盟的飞检专家,他深知规范化诊疗的重要性。在他的带领下,科室严格遵循指南又个体化施治,在急性冠脉综合征、心力衰竭等疾病的救治上达到区域领先水平。
但最令人敬佩的,还是左文广那份超越技术层面的“人文关怀”。
他总说:“医生不仅要治病,更要治心。”在CCU,他不仅是医疗决策者,还是患者的心理支柱。
面对因恐惧而哭泣的杨大妈,他会停下脚步耐心开导……
面对困难患者,他主动帮办救助,用最经济的方案达到最佳效果……
甚至在外偶遇急症患者,他也会毫不犹豫伸出援手……
这种关怀源于对生命最本质的敬畏。在左文广看来,每一个生命都是独特的,都值得全力救治。
无论患者贫富贵贱、病情轻重,他都一视同仁,正是这种信念,支撑他在心血管领域耕耘数十载,挽救了无数濒临破碎的家庭。
傍晚的CCU,监护仪的滴答声此起彼伏。
左文广轻轻推开6床的房门,查看那位暴发性心肌炎患者的恢复情况。
“今天气色好多了。”他温和地说,手指熟练地检查着患者的颈静脉充盈情况。
患者露出感激的微笑——在这位医生身上,看到的不仅是精湛医术,更有难能可贵的共情与温暖。
走出病房,左文广的手机又响了,是急诊科打来的会诊请求。他加快脚步,白大褂在走廊划出一道坚定的轨迹。
这位温润如玉又雷厉风行的医者,仍在续写着他的守护故事,一个心跳,又一个心跳……
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
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中国胸痛中心联盟、中国胸痛中心执行委员会飞检专家,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结构性心脏病专委会委员,中华医学会省心血管专业分会会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胸痛专委会委员,省医学会心衰学组委员会委员,市医学会心血管专委会委员,市卒中学会委员,博爱医药专家委员会委员。
来源:健康新网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