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主流操作!钧达弃一体化、早出海,光伏寒冬逆袭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9 02:18 1

摘要:毕竟那会儿不少腰部光伏企业都快扛不住了,负债率高得吓人,想借钱没门路,手里的现金流紧得能攥出水。

2025年5月,钧达股份敲锣登陆港交所,成了国内首个“A+H”两地上市的光伏企业。

这事儿在当时低迷的光伏行业里,就像寒冬里炸了个响雷,全行业都盯着它。

毕竟那会儿不少腰部光伏企业都快扛不住了,负债率高得吓人,想借钱没门路,手里的现金流紧得能攥出水。

钧达这波IPO,被不少人当成了行业资本破局的“第一枪”。

钧达本来跟光伏半毛钱关系没有,2003年成立的时候,做的是汽车内外饰,像仪表板、保险杠这些零件。

2017年还顺利在A股上市了,那段日子靠汽车行业的风口,日子过得挺滋润。

可到了2018年,风向变了,汽车市场饱和了,钧达的主营业务开始在“零增长上下晃悠”,2019到2021年,净利润一年比一年少。

业务不行了,总得找出路吧?2019年,陆小红接了他父亲杨仁元的班当董事长,郑洪伟也这时候加入了公司。

郑洪伟之前在森马服饰、日播时尚做过董秘,森马当年还拿过深交所服饰企业市值第一,按理说见多识广。

俩人一开始也没定准方向,医疗器械、生物制药都琢磨过,最后把目光落在了光伏上。

说实话,当时光伏还没后来那么火,钧达能盯上这个赛道,也算有点眼光。

2020年9月,国家明确了“双碳”目标,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这一下给光伏行业添了把火,资本开始往里面涌。

钧达看上的标的是捷泰科技,这家公司2010年就做光伏电池了,出货量和名气都在行业前几,算是优质资产。

可捷泰有个难题,光伏电池是重资产行业,想扩产就得砸大钱,但它自己上市至少要两三年,远水解不了近渴。

如此看来,钧达需要转型标的,捷泰需要资金,这不就是“双向奔赴”嘛。

2021年到2022年,钧达分两次把捷泰100%的股权都买了下来,还把原来的汽车业务全剥离了。

但这买卖做得一点不轻松,2021年7月,光买股权就需要14.34亿元,可当时钧达的净资产才10.58亿元,账面资金就1.52亿元,差的钱都是靠贷款和转让部分股权凑齐的。

不仅如此,双方还签了对赌协议:2021到2024年,捷泰三年的合并利润得超过7亿元。

现在回头看,钧达这把“赌”对了。

2022年光伏行业赶上红利期,钧达的净利润从2021年亏损1.78亿元一下涨到7.16亿元,营收更是翻了好几倍,直接冲进百亿元赛道。

2023年势头也没减,营收186.1亿元,净利润8.15亿元。

捷泰也借了钧达上市公司的光,出货量从行业前五冲到了前三,这波合作算是双赢。

反卷:不搞一体化

钧达刚进光伏圈的时候,行业里正刮着“扩产风”,别家公司都在疯狂上产能,唯独钧达没怎么凑热闹,安安静静做自己的事。

后来更有意思,头部企业都开始搞“一体化”,就是打通上下游产业链,动不动就投百亿元建项目,隆基绿能2023年一个一体化项目就砸了120亿元,覆盖硅料、电池、组件全环节。

这时候钧达又反着来,直接放弃了一体化战略。

内部为这事儿吵了大半年,没少跟股东、投资人解释,不少人还质疑它是不是怕竞争。

郑洪伟后来直言,不跟这波风,跟钧达入行晚有关系。

2019到2023年光伏行业供不应求,扩产确实容易,但钧达体量就那么大,几百亿市值根本扛不住国内的扩产潮和价格战。

钧达的顾虑不是没道理,一体化看着能多赚点钱,可对钧达来说,相当于从零开始做新业务,很容易分散资源。

而且钧达在产业链中游做电池,要是搞一体化往下游组件延伸,就会跟原来的组件客户抢生意,这不是断自己后路嘛。

更别说组件行业早就有“四大巨头”了,隆基、晶科、天合、晶澳这四家占了70%以上的市场份额,钧达进去根本没优势。

更何况组件的生意模式也不一样,电池是先收钱再发货,组件却有账期,对流动资金的要求特别高,钧达当时的情况根本扛不住。

如此看来,放弃一体化不是怂,是知道自己的斤两。

为了让光伏业务更聚焦,钧达还大动了组织架构,原来汽车业务的高管全剥离了,让捷泰的管理层来运营上市公司,把精力都放在电池上。

2023年的时候,光伏行业的“泡沫”开始破了。

全球组件产能超了1000GW,可实际需求连一半都不到,国内组件厂的产能利用率才45%,不少企业都在国内打价格战,钧达就算业务还在增长,产品单价也掉了不少。

国内不好混,钧达就把眼光投向了海外。

那会儿印度、土耳其、美国这些国家的本土组件企业开始冒头,它们想自己建组件产能,可研发电池、搭供应链太费时间,所以都想找中国的电池企业合作。

就说印度,2023年光伏装机量就有35GW,土耳其也有12GW,这市场不小。

钧达比同行早半年启动了出海计划,算是抓住了“时间差”。

公司天天跑全球的展会,跟海外客户打交道,还专门搭了个海外团队,从卖产品到技术支持,再到组件安装适配,一条龙服务。

效果来得也快,2023年上半年,海外销售占比从0涨到了4个多点,到2025年上半年直接超了50%,亚洲、欧洲、北美、南美都有客户,在印度、土耳其市场还做到了领先。

光卖产品还不够,郑洪伟预判海外组件本土化会持续5年以上,所以钧达又计划在海外合资建电池厂,比如在土耳其、阿曼都有动作,这样能把业务根基扎得更稳。

而登陆港股,就是为了给海外扩张找钱,2023年底启动港股IPO,2025年成功挂牌,成了首家“A+H”光伏企业。

要知道以前国内光伏企业大多盯着A股,港股能吸引国际资本,融资成本也低,钧达这步算是把资本和业务布局打通了。

现在来看,钧达能在光伏寒冬里突围,核心就是没跟着大流走。

从跨界并购捷泰抓准“双碳”风口,到放弃一体化聚焦核心业务,再到提前出海打开市场、登陆港股补血,每一步都踩在了点上。

对很多腰部光伏企业来说,钧达的路子挺有借鉴意义,行业再乱,也别盲目跟风,得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郑洪伟说未来光伏行业需求还会保持两位数增长,只是对企业的要求更高了,要懂技术、懂市场,还得懂资本。

毫无疑问,钧达接下来要面对的是海外本土化的竞争,还有技术迭代的挑战,但至少它已经在寒冬里找到了活路,这就比很多同行强多了。

来源:青溪史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