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绑定” 这一术语,在中国的语言使用范畴中,堪称使用频率极高的词汇之一。它不仅是经济学术语的凝练表达,更在传播过程中演化为便于普通民众理解的经济学通俗用语。
“绑定” 这一术语,在中国的语言使用范畴中,堪称使用频率极高的词汇之一。它不仅是经济学术语的凝练表达,更在传播过程中演化为便于普通民众理解的经济学通俗用语。
在我国的语言环境下,互联网时代,尤其是移动支付广泛普及的阶段,“绑定” 一词的使用频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无论是网上银行操作、互联网接入服务、网络电视观看,还是传统网银业务,均需关联银行卡与手机号码,“绑定” 已然成为当代社会民众日常生活中难以或缺的关键环节。
回溯中华民族的悠久语言文化,“绑定” 有着诸多语义相近的表述,诸如 “互利共赢”“共同富裕” 等,这些词汇均蕴含着 “绑定” 的基本理念。这一理念不仅在经济领域有所体现,在政治层面,“命运共同体”“生死与共”“荣辱与共” 等概念,同样反映出类似的内在逻辑。在日常语境中,“四海之内皆兄弟” 以及 “商业伙伴” 等表述,亦是 “绑定” 理念的常见体现形式。
从本质而言,“绑定” 可理解为构建 “利益共同体”。当这一概念应用于国家间关系时,意味着国家利益的高度契合,即国家之间形成深度的利益关联。以 20 世纪 70 年代美国与沙特阿拉伯达成的石油美元循环机制为例,该机制确立了石油贸易以美元结算的国际惯例,极大地巩固了美元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霸权地位。作为超级大国,美国为维护美元与石油结算权的深度绑定关系,采取了诸多举措,这也是石油资源富集地区,频繁出现动荡局势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利益的驱动下,各方势力皆试图从这一绑定利益格局中获取份额,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矛盾冲突。
在国际关系中,维系国家间绑定利益的核心要素在于军事实力与科技实力。从根本上讲,这些实力最终服务于维护国家利益的战略目标,甚至在必要时,成为通过战争手段保障绑定利益的终极依托。因此,国家之间若要实现深度的利益绑定,必须具备强大的军事力量作为支撑。缺乏坚实的军事保障,任何国家间的利益绑定关系都将如无源之水、无根之木,难以确保稳定与持久。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部分国家在国际经济与政治交往中依赖美国,并积极与其开展贸易合作的深层次原因。
中国始终秉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致力于打破美国的霸权体系,构建更加公平、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在此进程中,经济实力是稳固的基础,而强大的军事力量则是不可或缺的战略保障。
以中美关税争端为例,中国在面对美国发起的关税挑战时,立场坚定,坚决捍卫国家核心利益,毫不退缩地与美国展开正面博弈。
中国之所以能够在关税战中保持坚定立场,关键在于其已积累了足以与美国乃至西方军事集团相抗衡,并取得胜利的强大实力,这其中涵盖了应对核战争威胁的完备能力。若全球范围内能够有效消除核战争威胁,中国将凭借自身综合国力,无惧任何外部势力的挑衅与挑战。
这也正是西方世界在国际事务中,仅在经济领域对中国实施一系列打压措施,却始终不敢贸然发动军事冲突的重要原因。反观世界部分地区,因军事力量薄弱,在争取生存与发展利益的过程中,陷入战火纷飞的困境,这一现实充分凸显了军事力量在维护国家利益中的关键作用。
这也提示我们,在日常生活或生产经营过程中,凭借个体积累的实力,在价值交换中与对方利益紧密绑定,才是生存的根本法则,而普通人的绑定的法则是实力,实力代表着力量,力量代表着万有引力的自然规律,这种规律是天道,天道是生存的永恒的法宝。
当国家间的利益交换形成稳固的绑定关系时,提供军事支撑是维系长久稳定的关键。缺乏军事支撑的利益绑定,如同水上浮萍,根基不稳。
来源:百姓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