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世纪90年代,在日本的中国人就14万,跟日本一亿多人口比,跟没存在感似的。现在倒好,翻了6倍,变成87万。每140个日本人里,就有一个中国人。东京更夸张,挤了30万华人,饭馆门口挂着“川菜”“饺子”的中文牌子,超市里有老干妈、康师傅,连办签证的中介都讲中国话
日本为吸引移民政策越放越宽,直到《731》在日本上映受阻,才知已有87万国人留在那里。
日本究竟有啥好?让这么多人宁愿远离家乡,在异国扎根?
上世纪90年代,在日本的中国人就14万,跟日本一亿多人口比,跟没存在感似的。现在倒好,翻了6倍,变成87万。每140个日本人里,就有一个中国人。东京更夸张,挤了30万华人,饭馆门口挂着“川菜”“饺子”的中文牌子,超市里有老干妈、康师傅,连办签证的中介都讲中国话。日本当然乐意啊,老龄化都快上天了,65岁以上的占了29%,劳动力缺得嗷嗷叫,外来人能帮着干活,还能生娃补人口。对来打工的,日本给点福利补贴,比如租房给几百块,生孩子给点奶粉钱,听得人心里痒痒。
可《731》上映受阻,把这层遮羞布撕了。赵林山导演花7年拍的电影,还原了731部队36种人体实验——零下40度冻活人、往血管里注马血、用活人做细菌实验,哈尔滨的罪证陈列馆里,不锈钢解剖台还沾着锈,细菌培养室的玻璃罐里,还留着当年的标本,看了都掉眼泪。可日本不让播,说“影响日中友好”,这不是明摆着避重就轻?
我查过澎湃新闻的报道,日本现在成了中国的“后花园”,说走就走的人很多。但没人说的是,日本的日子有多难。东京一间10平的小公寓,月租要15万日元,合人民币近万,比北京三环的房子还贵。吃碗拉面要1000日元,合50块,买个苹果要100日元,合5块,赚的钱一半给了房东,剩下的刚够吃饭。我认识个在东京做IT的小伙子,每月拿30万日元工资,算下来人民币1.5万,可扣了房租、水电、吃饭,能存下的就3000块。他说“每天加班到10点,回家连煮面的力气都没有,只能啃便利店的饭团”。
日本的移民政策也没那么美。“特定技能签证”让蓝领工人来,比如建筑工、护士,可只能做5年,想永住要等10年,入籍要5年。很多人熬到拿永住,孩子都成了“香蕉人”,只会说日语,连中国话都讲不利索。去年有个华人妈妈说,孩子在学校被问“731是什么”,她居然不知道,只能红着眼眶讲历史,孩子却问“那是真的吗?”还有个在大阪开便利店的大叔,说“我给日本顾客卖东西,他们笑着说谢谢,但一提到731,就扭头走”。这种隔阂,不是钱能填的。
日本吸引移民,根本是为了自己的发展。2024年日本劳动力缺口340万,外来移民是救命稻草。中国移民能吃苦,愿意做日本人不想做的工作——建筑工要爬30层楼,护士要整夜照顾老人,所以日本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可他们不会说,这些移民的生活有多难:凌晨4点起来送外卖的阿姨,手冻得通红;在工厂做流水线的大哥,腰弯得直不起来;连生病都不敢去医院,因为挂号费要3000日元,合150块,比国内贵三倍。
有网友说“忘记历史就是背叛!尊重历史,教育后人,勿忘国耻,吾辈自强!”这话戳中了很多人的心。历史不是过去的事,是刻在骨血里的提醒。在日本的华人里,有个开书店的阿姨,每天都会在门口摆本《731真相》,有人问就讲两句,虽然没多少人听,但她坚持了5年。她说“能讲一个是一个,不能让孩子忘了根”。
87万国人定居日本,有追求生活的无奈,有被高福利吸引的冲动,可背后是高压力的生活,是历史记忆的矛盾。《731》上映受阻,不是偶然,是日本对历史的回避,也是我们对“根”的提醒——就算走得再远,也不能忘了自己是谁。可我们该如何让在日本的华人,既过好生活,又记住历史?
我觉得,追求更好的生活没错,但不能丢了根。日本的樱花再美,不如家乡的桃花香;日本的寿司再鲜,不如妈妈做的红烧肉甜。至于历史,不是要记仇,是要记住先辈的苦,才能珍惜现在的甜。那些在日本的华人,不管走多远,都该给孩子讲一讲731的故事,讲一讲南京的雪,讲一讲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的根在中国。
这事你怎么看?
来源:推书老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