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怕十六”,明日就是三月十六,有啥可怕?看老人怎么说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12 11:21 1

摘要:真是光阴似箭催人老,一眨眼,就到了农历三月十六。三月十六虽无大节庆,但老祖宗却留下谚语:三月怕十六。怕啥呢?

导语:“三月怕十六”,明日乙巳年三月十六,有啥可怕?看老人怎么说

今日十五月当空,明朝十六日头红。

真是光阴似箭催人老,一眨眼,就到了农历三月十六。三月十六虽无大节庆,但老祖宗却留下谚语:三月怕十六。怕啥呢?

三月十六是成日

古人把一年365天分成十二种日子(建、除、满、平、定、执、破、危、成、收、开、闭),成日排第九,意为“成事”,也被视为吉日。

古人靠天吃饭,种地、盖房都得看天气。成日常出现在春秋两季气候稳定时,比如“三月成日宜播种,九月成日好收割”,因此,成日也是为了提醒大家,别误农时。

三月十六是盈日

天文上,月亮绕地球转的不是正圆,所以满月常拖到十六才最圆。古人不懂科学,但发现“十五月亮十六圆”,干脆管十六叫“盈日”(盈就是满),图个口彩,寓意 “盛极而缓”。

所谓盈日,也是警戒后人:吃饭留一口,赚钱捐一点。人生如杯,常留两分。“盈”不是本事,“控盈”才是能耐。

三月十六是准提菩萨圣诞

准提菩萨是观音菩萨的“高配版”,密号“最胜金刚”,传说她有三只眼、十八只手,每只手都拿着法宝,代表清净心性。而这一天,月亮最圆,象征她“功德圆满”,也是准提菩萨的诞辰。

明日三月十六是成日,又是盈日,还是准提菩萨诞辰,老人说:三月怕十六,到底怕什么呢?

1、 上怕初二雨,下怕十六阴

古代春耕靠天吃饭,初二若下雨,往往预示春季多雨。《齐民要术》记载:“月初雨,田难犁”,土壤湿黏,种子泡烂,直接导致“春种一粒粟,秋收半个瓜”。

而十六临近月末,若是阴天,则预示秋雨连绵。南宋《陈旉农书》警告:“月半阴,谷难进仓”,小麦、稻谷霉变发芽,全家一年白干!

2、怕倒春寒

三月十六冻一冻,谷仓都要饿出洞!这老话说的就是倒春寒——眼瞅着春暖花开,突然一阵冷空气杀个回马枪,冻得人直哆嗦,庄稼也遭殃。为啥?

因为农历三月十六多在清明后,恰逢冬小麦孕穗、早稻育秧,作物抗冻能力最弱,清朝康熙爷都急得写诗:“春深犹有北风号,麦秀渐渐恐不牢”。翻译过来就是:“眼瞅要丰收,可别给我刮没了啊!”

因此,也有了俗语:三月十六晴,稻谷压断茎;三月十六阴,谷子贵如金。

3、 怕花粉

春深闭门窗,花香莫近床。

农历三月十六,正是柏树、杨树、柳树的集体相亲日——雄性花疯狂撒粉,一株树能喷出上亿粒花粉,跟放烟雾弹似的!气象局实测:此期间北方花粉浓度超5000粒/千平方毫米(正常人打喷嚏阈值是50粒),相当于往鼻子里塞了100个喷嚏大礼包!

杜甫写“癫狂柳絮随风舞”,柳絮裹着花粉糊人一脸,就是真实写照。

4、 怕赖床

春困秋乏夏打盹,十六睡懒毁一年。

古书上有个段子:万历年间河南某村,因三月十六全村睡过头,错过小麦灌浆期最后追肥,秋收时麦穗瘪得像蚊子腿,朝廷赈灾官都吐槽:“懒成这样,饿死算逑!”

捧腹之后,不禁感慨,国人的内卷基因,真是刻在骨子里。比方唐代的“晨鼓”制度:长安城三点半敲鼓,商铺不开门就罚钱,丝毫不顾及,打工人的命也是命啊!

不过,话又说回来,春耕收尾季,懒汉误农时。你可以不种地,但不能不搞钱啊!

5、 怕吃冷食

春末食冰,阎王点名。虽已入春深,北方昼夜温差却达15°,脾胃也仍娇嫩,大吃冷食,难堪重负。并且,气温回升加上湿度增加,导致细菌繁殖速度激增10倍,古人没冰箱,冷食放半天,堪称肠胃炸弹。

您要实在忍不住,牢记:冷饮含5秒再咽,给口腔“预个警”,再搭配生姜片,让胃暖和暖和,下午3点后也千万别吃冰。

说到底,从《诗经》到朋友圈,中国人骨子里就爱“讨个好彩头”。三月怕十六的真正智慧,也不是让你迷信,而是教会我们:准备充分了,天天都是吉日;躺平摆烂了,吉日也变忌日。

明日三月十六,春深日暖,万物竞发。值此佳期,愿您顺天时、承古意,福泽绵长!春祺夏安,岁岁清欢!

来源:一品姑苏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