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来瘦非福相?钟南山:保持这个体重区间,反而逸长寿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8 21:58 1

摘要:老年人瘦得太快,最常见的就是肌肉丢失。医学上叫“肌少症”,会让人越来越没力气,走路困难,摔倒的几率大幅增加。短短几年间,从“能干农活”到“走几步就喘”,很多都是因为肌肉没了支撑。

人到老年,身上肉少一点,看上去精神硬朗,不少人觉得是“福相”。可近几年,老来瘦越来越被医学界视作危险信号。

钟南山院士多次提醒,老年人真正的长寿秘诀,并不是越来越瘦,而是要保持在一个合适的体重区间里。

一个年纪大的人突然消瘦,常常意味着身体暗中出问题。研究表明,65岁以上人群一旦年体重下降超过5%,死亡风险要增加20%以上

老年人瘦得太快,最常见的就是肌肉丢失。医学上叫“肌少症”,会让人越来越没力气,走路困难,摔倒的几率大幅增加。短短几年间,从“能干农活”到“走几步就喘”,很多都是因为肌肉没了支撑。

还有一点别忽视,瘦下去不光是脂肪没了,连免疫力也跟着掉。抵抗力低,感染的几率高,本来一场小感冒,也可能拖出大毛病。

老来瘦不是好事,可是不是越胖越好?答案是否定的。国内外多项流行病学数据显示,老年人群体的最佳体重区间大约在BMI 22到26之间

简单点说,一个身高1米65的老人,体重在60公斤到70公斤之间最合适。这个范围里,糖尿病、脑卒中、冠心病等风险都比较低,寿命相对更长。

钟南山就提过,老年阶段,适度“有点肉头”,比清瘦更有利健康,因为身体有了“缓冲垫”。万一病一场,身体还能扛得住,不至于“一病就垮”。

为什么年轻人要控制体重,到了老年反而要防止太瘦?道理其实挺朴素。年轻身体代谢快,容易堆积脂肪,血脂上来,心血管压力大,自然得减下来。

但老年不一样。基础代谢本来就在往下掉,肌肉流失快,如果还刻意减肥,就像拆掉房梁,房子怎么撑得住?更要命的是,身体一旦缺乏高质量的肌肉,会出现胰岛素抵抗,血糖反而容易波动。

换句话说,年轻怕胖,中老年怕瘦。这就像粮仓,年轻人装满粮要防发霉,老年人空了仓却可能“揭不开锅”。

要稳住老年体重,靠“胡吃海塞”肯定不行。很多研究强调,老年人蛋白质摄入不足,是导致肌肉减少的罪魁祸首营养专家建议,老年人每天至少每公斤体重摄入1-1.2克蛋白质。

比如一个60公斤的老人,每天要有60到72克蛋白质,相当于三个鸡蛋、一瓶牛奶、加上一小份鱼肉。别小瞧这些量,坚持吃下来,肌肉才有原料,不会瘦得太快。

主食方面,也别跟风盲目低碳饮食。过度节食容易血糖不稳,还会影响大脑供能,老年人更容易出现记忆力下降。合理搭配粗细粮,比什么“流行减肥法”都靠谱。

健康体重光靠吃还不够,还得动。适合老年人的运动不在于强度,而在于坚持和安全。像每周三次、每次30分钟的快走,就能降低心肌梗死风险15%以上

同时,别忘了力量锻炼。哪怕在家里拿两瓶矿泉水活动一下手臂,也是保持肌肉的法宝。很多老人怕运动伤身,其实真正的危险是太久不动,血管越来越硬,关节越来越僵,身子就慢慢废了。

一些老人明明饮食正常,还在掉体重,这时就得提高警惕。有些慢性疾病,早期最隐蔽的信号就是无法解释的消瘦。比如甲状腺功能异常、糖尿病控制不佳、消化系统肿瘤,都可能以瘦为首发表现。

所以医生常说,老年人突然掉重,不是小事家里人一定要张眼看,不要觉得“瘦点好”,往往那背后才是关键。

在很多家庭里,老人瘦下来,身边人还不停夸精神。这其实是文化上的误区。过去穷日子里,瘦说明清苦,反倒显得清高。但现在社会不同,营养不足和身体衰败才是风险源头。

该提醒老人的是:该吃吃,该补补,别再怕“胖点丢面子”。子女在日常照顾时,不光要盯血压血糖,更要盯住体重曲线。老人的秤就是健康的晴雨表

作为医生,我见过不少老人,不是胖致病,而是瘦致命。人到老年,肉头要有,底气也要有,正如一句老话:“人活一身骨,靠的全是肉。”

老来瘦,并非所有的瘦都叫清爽,那种不明原因的瘦,常常比胖更危险。长寿不是刻意追求轻盈,而是守住适合自己的那个“体重红线”

留个话题,大家身边的老人是不是也有“老来瘦”的情况?你们觉得该怎么帮他们守住健康体重?

参考文献:
[1]刘艳, 胡大一. 老年人肥胖与体重管理的循证思考[J].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22, 21(3): 193-196.
[2]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 中国老年人营养与健康指南(2022版)[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22, 42(10): 2250-2265.

声明:本文内容为健康科普,非诊疗建议。若出现无法解释的体重下降或其他身体不适,请及时前往正规医院就诊。本文仅用于传播健康生活理念,部分信息来源于公开研究和文献,不涉及广告或其他不良引导。

来源:妇产科的陈大夫i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