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7日,以“越山海,向太空”为主题的第二届中国(宁波象山)北纬30°科幻电影周拉开帷幕。曾执导《移魂都市》《我,机器人》等经典科幻电影的澳大利亚导演亚历克斯·普罗亚斯也来到电影周,在国际科幻大师班上分享科幻电影的创作。
17日,以“越山海,向太空”为主题的第二届中国(宁波象山)北纬30°科幻电影周拉开帷幕。曾执导《移魂都市》《我,机器人》等经典科幻电影的澳大利亚导演亚历克斯·普罗亚斯也来到电影周,在国际科幻大师班上分享科幻电影的创作。
在接受红星新闻记者采访时,普罗亚斯坦言,当下好莱坞科幻片正在退步,沦为动作场面堆砌的商业产品。相比之下,中国科幻影视作品如《流浪地球》系列带来更多惊喜。他观察到,中国科幻影视创作者乐于尝试新事物,敢于向未知方向探索,“科幻片不该被固定制作模式束缚,需要不断尝试新故事、塑造新角色。”
导演亚历克斯·普罗亚斯
亚历克斯·普罗亚斯的电影创作之路,早在十多岁时便已启程——彼时的他手持小型摄影机,将脑海中的故事付诸镜头。在胶片成本高昂的年代,出身普通家庭的他每次只能购买一卷胶片拍摄,“拍摄前必须在脑中完整构思好剪辑逻辑,确保每一格都不浪费”。这段“吝啬”的创作经历,意外练就了他对故事节奏的精准把控能力,成为其日后创作的重要积淀。
在此次科幻电影周上,普罗亚斯和中国众多年轻创作者展开交流,其执导的科幻电影《移魂都市》也进行了学术放映。《移魂都市》是普罗亚斯执导的第二部院线电影,1996年上映后便成为科幻迷心中的经典,更被认为深刻影响了《黑客帝国》等后续科幻佳作。但剧本初成时,好莱坞制作公司纷纷拒绝投资,无奈之下,他转拍商业片《乌鸦》。这部1994年上映的作品凭借独特哥特风与反英雄叙事广受好评,以1000多万美元制作成本斩获全球5000多万美元票房。
亚历克斯·普罗亚斯执导的《乌鸦》
随着《乌鸦》的成功,多家好莱坞头部公司主动抛来橄榄枝,询问其未开发的故事,普罗亚斯才得以拿出《移魂都市》剧本,实现了自己的“心头愿”,他坦言:“这部电影在我心里,才是真正的第一部。”
谈及另一部代表作《我,机器人》,普罗亚斯对比了不同时代的电影技术:1990年代拍摄《移魂都市》时,几乎全靠影棚实拍;而《我,机器人》的创作中,他与团队引入了如今主流的虚拟拍摄技术——通过多台屏幕实时呈现场景、模拟外部环境,取代了传统绿幕拍摄。“电影发展离不开科技进步,而电影创作本身也在反哺科技革新。”同时他也提醒,面对AI时代的科技浪潮,创作者需保持警醒:“要坚守自身创意与故事内核,对原创始终怀有最大敬畏。”
《我,机器人》海报
深耕好莱坞科幻领域数十年,普罗亚斯对当前全球科幻电影,尤其是好莱坞的发展困境直言不讳:“类型本质正在迷失”。在他看来,“科幻源自文学,是承载思想与哲学的媒介,与电影载体存在天然的兼容难度。那些侧重动作场面的作品,往往只关注角色打斗,忽略思想传递,本质上与科幻核心相悖。”从商业逻辑出发,好莱坞科幻类型片过度追求枪战、打斗等视觉刺激,他认为这类影片对真正的科幻片发展不利,“比如漫威的超级英雄电影,完全不能算作‘科幻片’,科幻的核心是思想,而非‘空中飞人’或互相打斗,这些都不是科幻的本质。”
普罗亚斯认为,好莱坞商业机制对原创的扼杀,是导致这一现状的关键。“如今好莱坞的商业考量,已不再支持科幻类型片的良性发展,原创科幻电影在好莱坞正逐渐走向衰落。”他以《星球大战》为例,“我小时候第一次看《星球大战》,它是充满新意的原创故事,极具吸引力。但随着IP不断被消耗,无论是作为媒介还是概念,都已失去前进的动力。”在他眼中,好莱坞科幻领域不仅没有进步,反而在倒退,“新想法正在不断消失,我们甚至不被允许创作新的原创内容——这对以‘面向未来、探索可能性’为核心的科幻片而言,是致命的问题”。
亚历克斯·普罗亚斯在科幻电影周和王红卫对谈交流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普罗亚斯对中国科幻的发展势头赞不绝口。他认为,中国年轻创作者不仅展现出多元的专业技能,整体水准也十分出色:“我看过《流浪地球》,非常喜欢,印象极其深刻。而且这个故事还在持续发展,未来充满未知,这很迷人。”他观察到,中国科幻影视创作者乐于尝试新事物,敢于向未知方向探索,“科幻片不该被固定制作模式束缚,需要不断尝试新故事、塑造新角色。未来的关键在于‘探索可能性’,如果一直重复旧有想法,就谈不上真正的探索,道理其实很简单。”
作为国际资深科幻导演,普罗亚斯也为中国科幻创作者提出了针对性建议——“重点关注故事与角色”。他强调,无论何种类型的电影,这两者都是核心,科幻片也不例外。“有时电影人会被画面、视觉效果吸引,或过度沉迷于‘构建新世界规则’,却忽略了观众看电影的根本——正是故事与角色,让我们在观影时既能投入情感,又能调动思考。无论是科幻片、短片还是长片,一部好电影的核心本质,从来都是如此。”
红星新闻记者 邱峻峰 象山报道 编辑 袁诗葭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来源:红星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