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JK·罗琳创造的魔法世界里,即便是伏地魔掌控魔法部时,也没能取缔反对他的格兰芬多学院。
在JK·罗琳创造的魔法世界里,即便是伏地魔掌控魔法部时,也没能取缔反对他的格兰芬多学院。
但在现实中,这位写出“爱能战胜一切”的作家,却因一句“女人就是女人”的常识表述,被曾经的盟友贴上“仇恨者”标签。
当查理・柯克遇刺身亡时,有人却在社交媒体上欢呼死有余辜,这个倡导辩论的人,最终只等到了一颗子弹。
罗琳在柯克遇刺后那条震动舆论的推文里写道:“如果你认为政治对手应当受到暴力惩罚,你就是恐怖分子。”
这不是她第一次为言论自由发声。
几年前,当LGBT极端群体主张用“来月经的人”替代“女性”时,
这位畅销书作家忍不住质疑:“难道女人这么简单的词汇也要被改写?”
这番话让她瞬间从“左翼偶像”变成“公敌”,《哈利・波特》大部分主演也与她划清界限,网络上的死亡威胁从未间断。
罗琳曾在访谈中说,霍格沃茨的四个学院设计,本就是为了展现多元共存的可能。
斯莱特林纵然出了不少反派,但邓布利多从未想过关闭它。
这种理念在现实中却难以实现:当极左人士因为罗琳的性别观点,就号召抵制她的作品,当有人因为柯克的俄乌立场就为他的遇刺喝彩。
我们其实正在重复中世纪“猎巫运动”的逻辑——用暴力消灭异见。
31岁的查理・柯克倒下时,正准备邀请台下观众上台辩论。
这个创立“美国转折点”组织的保守派新星,毕生倡导“用论点击败论点”,他的播客节目里永远为反对者留着麦克风。
但9月10日那天,犹他山谷大学的阳光下,反驳他的不是逻辑清晰的论述,而是一声枪响。
这场悲剧迅速点燃美国政坛的火药桶,特朗普下令全国降半旗。
更令人忧心的是,这样的暴力正在变成常态。
2024年特朗普两次遇刺未遂,就像罗琳在推文中警告的,当社会默许“为正义使用暴力”的逻辑,每个持不同意见的人都可能成为下一个目标。
罗琳在《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里写过一个耐人寻味的细节:
伏地魔掌权时,虽然能操控魔法部、迫害麻瓜出身的巫师,却始终没能关闭霍格沃茨的任何一个学院。
战后魔法部也没有清算斯莱特林的学生,马尔福的儿子依然能进入霍格沃茨学习。
这个设定藏着罗琳的政治哲学:即使面对极端邪恶,也不能放弃文明底线。
罗琳至今没有原谅那些公开谴责她的《哈利・波特》主演,也拒绝接受任何道歉。
这种决绝背后,是一个作家对原则的坚守,
如果为了政治正确就要牺牲常识,为了所谓正义就要放弃对话,那魔法世界的美好就永远只能停留在书页里。
魔法世界终究是罗琳的理想国,现实的困境不会因为咒语而消失。
但当我们在为柯克哀悼、为罗琳辩护时,其实都是在守护一个共同的底线。
无论观点多么对立,都不该让辩论变成子弹,让分歧酿成杀戮。
就像霍格沃茨的四大学院永远并存,文明的真谛不在于所有人想法一致,而在于即使想法不同,依然能尊重彼此的存在。
这或许就是罗琳想通过魔法故事告诉我们的现实启示。
文/编辑 弓长
来源:靳律法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