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莫名其妙的反攻行动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10 20:48 1

摘要:去年8月4日,乌克兰忽然对俄罗斯本土发起一次猛烈的反攻,直接攻入俄罗斯境内的库尔斯克州,引起世界的震惊和普遍的关注。但笔者却觉得这是一场莫名其妙的反攻,一场不知其目的为何,同时又肯定花费巨量战争成本的反攻。笔者尝试搜集反攻行动的新闻报道资料,以增加对这场反攻行

文︱邓飞

去年8月4日,乌克兰忽然对俄罗斯本土发起一次猛烈的反攻,直接攻入俄罗斯境内的库尔斯克州,引起世界的震惊和普遍的关注。但笔者却觉得这是一场莫名其妙的反攻,一场不知其目的为何,同时又肯定花费巨量战争成本的反攻。笔者尝试搜集反攻行动的新闻报道资料,以增加对这场反攻行动的了解,以便做更为客观的评价。

有一点真的不能不提,就是香港《凤凰卫视》对俄乌战争的现场报道,是笔者获取这场战争资讯不可或缺的渠道。我之所以能从尽量微观的层面来观察和分析战场情况,当然不是我自己亲身去到现场观察,更多是靠《凤凰》的战地记者深入前线,甚至身处战壕观察报道,以及直接采访两军士兵,才获得一点战场的直观体验。没有战场的直观体验,单纯从地图上比划双方,坦白讲这连纸上谈兵都不如,因为被批评纸上谈兵的战国时期赵国将军赵括,好歹都是亲冒矢石,直上战场。现在国际局势愈发混乱不清,旧的规矩秩序陆续被特朗普政府打破,世界的前途愈发晦暗不明,多了解国际局势的变化,总是好的,但除了阅读诸如本栏目等的文字分析之外,也应该观看像《凤凰》那样的前线报道,我强调的是我们华人媒体的前线报道,而不是只观看转播外媒通讯社的报道。多角度立场总是好的,前线报道的重要性不亚于文字分析。

我为什么说乌克兰这场持续至今的反攻行动是莫名其妙的?是因为很难理解这场反攻行动的目标到底是什么。不外乎两种可能:

一是没有明确的目标,那么反攻行动就会变成纯粹的人力(或者说人命)和武器以及后勤资源的浪费;二是有明确的目标,但这个目标是不切实际的,同样也是人命和战争资源的浪费。

上述两者都会让自己在战争走向终结时陷入被动,无论是来一场终极大决战,还是没有终极大决战,但双方走向停战谈判。前者,因为兵力和资源被浪费了,所以到终极大决战时已经资源不足了。历史上最好的战例,莫过于刘邦项羽楚汉相争的垓下之战。四年相争,刘邦集团精心规划,厚植实力,到终极决战时,仍旧兵精粮足;项羽集团则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四处出击,最终只剩残兵败将。

要说泽连斯基对这次反攻没有设定目标,这是不可能的。从2023年下半年就已经开始了对俄的反攻尝试,只不过屡屡顿挫于俄国战壕体系的坚城之下。就算双方有着最现代化的导弹、火箭炮和如同鬼魅的无人机等武器,但还是把一场21世纪的战争硬生生打成20世纪初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模式。这种“历史的倒退”,终究会写入各国的军事教材里面。既然折腾一年地对乌东反攻(以及不敢对克里米亚半岛发起反攻),都是徒然消耗人力物力,同时又面对逐渐失去耐性的美国西方盟友对反攻无效的不满,泽连斯基和乌克兰军方当然不得不另辟蹊径,重现调整反攻行动的方向和规划。

据报,美军顾问们主张要集中主要兵力进攻乌东与克里米亚之间的扎波罗热省,以切断俄军在乌东与克里米亚之间的联系,这是非常典型的教科书级的战役行动设计,美军几乎自二战以来,在大部分战争中都采取这种“集中兵力打击对方‘重力中心(the Center of Gravity)’”的战役行动设计。重力中心是美国军事教育非常重要的概念,源自西方兵学教科书中的教科书《战争论(On War)》。简单讲,就是敌人的要害,如同物理学讲的重力中心,只要打破这个重点中心,敌人就会轰然而倒。泽连斯基和乌军高层也不是傻的,当然知道这个原理,问题是他们打不下来。

打不下来,就只好另找反攻突击方向,结果就选了乌克兰东北部与俄国交界的库尔斯克。这是大名鼎鼎的二战城市,至今最大规模的坦克大战都是发生在库尔斯克,史称“库尔斯克战役”。反攻这里有没有象征意义?正如二战期间,纳粹德国如同偏执狂似的非要攻下列宁格勒和斯大林格勒,原因就是这两个城市的名字。就算有象征意义,但说到底还是需要实质意义。库尔斯克虽然历史闻名,但在今天却没有太大的实质意义,虽然一定程度上是当地交通中心,也有相当规模的工业设施,但对于俄国全局和俄乌战争来说,远远称不上是俄军的“重力中心”。换言之,就算乌克兰打下了库尔斯克,那又如何?开头俄国的确有点儿慌乱,无暇应对,但很快就调集其他地方的正规部队和一支名为“熊旅”的专业雇佣兵部队,准备收复失地。

乌克兰从来没有明确交代这次反攻的目标是什么,估计有两种可能:

一是尽量占领一些俄国领土,为之后双方停战谈判时划定双方占领区,提供足够的筹码:乌克兰以库尔斯克来交换对等面积的俄军在乌东占领区,一如在朝鲜战争将要签订南北停战协议之前,双方反而加大了攻势,目的就是为了在停战协议下确定最大限度的占领区。

二是吸引部分俄军调离乌东,回防库尔斯克,从而减轻乌军在乌东前线的压力。用一句中国成语来形容,就是“围魏救赵”。

对于第一点,乌军是打下了库尔斯克,但没守住半年。今年2月,上述俄军开始反攻,收复近七成失地。直到本文定稿当下,笔者还从《凤凰》的新闻报道中了解到,乌军拼命死守余下的占领地。这就涉及第二点了,反攻俄境的确把部分俄军调离了乌东战线,但反过来乌军自己也花费人力物力在这个反攻地区上啊,彼此的行动几乎是等值的,也就相互抵消了“调动敌人而使其陷入被动”的意义。这种反攻失败的战例,历史上实在是太多了。

1944年,也就是二战末期,纳粹德国和法西斯日本的战败已经是不可逆转。然而,这两个发动侵略的国家仍旧负隅顽抗,不约而同在这一年发动了一场规模浩大的反攻行动,分别是4月日本在中国发动的“一号作战”,以及8月德国在欧洲西线发动的“秋雾(德语Herbstnebel)行动”。前者,中国方面称为“豫湘桂战役”,因为整个战场从河南省(豫)开始,一直延伸到湖南省(湘)和广西省(桂);后者,盟军方面称为“突出部战役”,因为德军对英美战线的反攻不是全线反攻,而是高度集中在有限的范围内(主要在今天比利时的阿登森林内),从而在地图上显示出一个双方战线向西边突出了一大块的状态。笔者绝对无意把乌克兰的反攻从政治上比拟为纳粹德国和日本军国主义者,这里纯粹从军事效能上作比较而已。

由于篇幅关系,这里无法详细论述这两场反攻行动,只强调它们同样“莫名其妙”之处。先讲日军,根据我们的历史教科书,常常把日军“一号作战”的目标形容为打通整个中国占领区与东南亚占领区之间的联系。但实际上,当时日军根本没有那么大的信心,把自1937年全面侵华以来都做不到的打通中国占领区目标,妄想在强弩之末的1944年做到。根据战后日本防卫厅的史料整理,以及大量历史学家的研究显示,当时“一号作战”计划的目标其实非常简单,就是摧毁中国境内的美国和中国空军基地和机场而已,因为当时美国驻中国的空军(也就是陈纳德将军的飞虎队)已经完全掌握制空权,对侵华日军构成巨大威胁。只不过日军没有想到国军抵抗力不足,日军的摧毁机场行动一下子扩大为打通占领区的大规模反攻,日军都没有想到会这么顺,结果是反攻目标是边打边调节,愈打愈扩大,直到把自己最后的力量都耗尽为止。

再讲德军,这场反攻一开始打得美军焦头烂额,不单伤亡惨重,而且大批美军被已成强弩之末的德军所俘虏,可谓把脸丢尽了。但战争始终是比硬实力的,就算美军伤亡惨重、数万被俘,但家底远比败局难挽的德国强太多,何况盟军还有英军和加拿大军队。纳粹德国反攻的终极目标:比利时的安特卫普港口,德军使出吃奶的力气,都冲不到这个地方。

三场反攻行动,都不能说没有目标,问题是目标的设置是否合理,以及为达成目标所配置的兵力武器资源是否足以支撑得了。

来源:渝鲜生大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