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亏损1.7亿到年入186亿!钧达股份另辟蹊径,靠“反常操作”崛起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18 20:59 1

摘要:5月,钧达股份正式登陆港交所,成为首家实现深圳香港两地上市的国内光伏企业,在这一轮行业低谷期中,当众多同行面临融资渠道收窄、现金流紧张的困境时,钧达股份的IPO被视为寒冬中资本破局的“首战”。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5月,钧达股份正式登陆港交所,成为首家实现深圳香港两地上市的国内光伏企业,在这一轮行业低谷期中,当众多同行面临融资渠道收窄、现金流紧张的困境时,钧达股份的IPO被视为寒冬中资本破局的“首战”。

更令人惊讶的是,这家从汽车零部件跨界光伏仅三年的企业,海外销售收入占比已超过50%,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而就在2023年上半年,这块收入还几乎为零,如此迅速的转变是怎么做到的?

钧达股份的故事始于一场迫不得已的转型,公司最初主营汽车内外饰产品,于2017年登陆A股市场,然而,随着2018年汽车市场逐渐饱和,公司主营业务进入“在零增长上下波动”的阶段,净利润连续三年下滑。

2019年,新任董事长陆小红接棒后,开始寻求业务转型,彼时,公司副董事长、副总经理郑洪伟刚刚加入钧达,他曾在森马服饰、日播时尚等公司担任董事会秘书,拥有丰富的资本运作经验。

郑洪伟称当时管理层考虑过医疗器械、生物制药等多个方向,最终在2020年国家明确提出“双碳”目标后,将目光锁定在光伏产业。

2021年至2022年间,钧达股份先后收购光伏电池头部企业捷泰科技51%和49%的股权,并对原有汽车业务进行了剥离,这笔交易对当时净资产仅10.58亿元的钧达来说堪称“豪赌”,公司通过贷款和股权转让等方式才凑齐了14.34亿元的交易款项。

收购完成后,钧达股份迅速尝到甜头,2022年,公司净利润从上一年的亏损约1.78亿元增长至约7.16亿元,营业收入同比激增576%,进入百亿元赛道,2023年,公司收入达到约186.1亿元,净利润约8.15亿元。

然而,就在行业处于高速发展期时,钧达股份却做出了两个“反主流”的战略决定,当其他光伏企业疯狂扩产时,钧达保持了难得的冷静,当头部企业纷纷投入数百亿元进行一体化布局时,钧达却果断放弃了这个看似必然的选择。

郑洪伟坦言:“内部确实经历了多次激烈讨论。”当时不断有股东和二级市场投资人提出意见,管理层也一度纠结,毕竟多扩产一个环节,利润就能多一份增长,这是其他企业已经验证过的路径。

但公司最终清醒地认识到,以钧达的体量和规模,如果推行一体化战略,势必会降低内部资源聚焦度,更何况光伏电池是技术竞争最激烈的赛道,公司需要集中所有资源保持竞争力。

更重要的是,作为电池供应商,如果向下游组件领域延伸,将会与现有客户产生直接竞争,就在放弃一体化的同时,公司做出了另一个更为关键的决定:出海。

2023年,光伏行业产能过剩信号已经显现,据统计,全球光伏组件产能预计超过1000GW,但实际需求可能连一半都不到,钧达股份管理层判断,2024年产能和实际需求的差值还会继续扩大。

果然,行业很快进入调整期,钧达股份虽然业务量在增长,但产品单价已显著下滑,与此形成对比的是,海外组件市场开始起步,印度、土耳其、美国等国家的本土组件企业明显崛起,开始自建产能。

鉴于研发难度颇高,且供应链搭建周期漫长,多数公司不会涉足电池赛道,所以们开始积极主动地寻求与中国电池公司建立合作关系。

钧达股份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变化,郑洪伟回忆道:“我们在展会摊位上,很多海外的组件客户找到我们,希望能采购电池产品,支持他们的产能建设。”

公司迅速行动,通过转岗、招聘等方式搭建起海外销售服务部门,提供从产品销售到技术支持、组件安装适配的一条龙服务,值得注意的是,钧达股份的出海节奏比行业早了整整半年,直到2023年底国内光伏行业才掀起出海潮。

这一步提前布局让钧达股份占得先机,公司海外业务快速起势,2023年上半年海外销售占比实现从0到4.18%的突破,到2025年已超过50%,如今,钧达股份已经停止了国内产能的投资,全力聚焦海外市场。

面对未来的市场竞争,钧达股份已经有了清晰规划,郑洪伟判断,海外光伏产业本土化趋势将持续5年以上,因此,公司计划从单纯的产品出口升级为海外本地化建厂,目前已在土耳其、阿曼等国推进合资建设电池生产基地。

这一战略升级需要大量资金支持,这也是钧达股份赴港上市的重要原因,郑洪伟表示:“港股上市为国际化产能扩张提供了至关重要的融资平台和国际化形象。”

从2023年底启动港股IPO,到2025年挂牌成功,在各家面对技术迭代和业绩亏损时,钧达股份反而率先冲上“A+H”上市,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差优势。

钧达股份的案例提供了一个有趣的商业范本:当整个行业朝着一个方向狂奔时,反向而行可能反而会开辟出新的增长路径。

来源:快看张同学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