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癌或早有征兆?你重视了吗,建议了解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11 21:46 1

摘要:凌晨三点,急诊科的灯还亮着。当这位年近五十的上海男子被推进肠镜室时,谁也不曾料到,等待他的,是一纸沉重如山的诊断报告——结直肠癌晚期,伴多处转移。

凌晨三点,急诊科的灯还亮着。当这位年近五十的上海男子被推进肠镜室时,谁也不曾料到,等待他的,是一纸沉重如山的诊断报告——结直肠癌晚期,伴多处转移。

医生捏着片子,眉头紧锁,喃喃自语:“三年前就该发现的,现在太迟了。”这个场景,刺痛了在场每一位医护人员的心。

但更令人唏嘘的是,这并非个例。在中国,每年超过55万人新发结直肠癌,其中超六成确诊时已属中晚期。无数家庭,正因忽视初期症状而陷入无尽的悔恨与痛苦。

这位患者的故事,起始于三年前的“小问题”。那时他时常腹胀,以为是吃多了火锅;偶尔便血,被误认为是痔疮;体重悄然下降十几斤,他觉得是“减肥见效了”。

直到近日腹痛难忍,被家人强行送医,才揭开了那层被忽视许久的真相——原来,癌细胞早已悄然蔓延。

肠癌,从来不是一夜之

间形成的。根据《国家癌症中心年报》2023年数据显示,中国结直肠癌的平均发病年龄集中在45岁至74岁之间,呈逐年年轻化趋势。

特别是在一线城市,生活节奏快、饮食不规律、久坐不动、精神压力大等因素,正悄悄推动癌症年轻化。

令人痛心的是,肠癌其实是最容易早筛的癌症之一。结直肠癌的发生往往遵循“腺瘤-癌”路径,即从良性息肉发展为恶性肿瘤,通常需要5至10年时间。

这为早期发现提供了充足的“窗口期”。但很多人因为害怕体检、逃避肠镜,或是对症状认识不足,白白错过了最佳干预时机。

在这名患者的病史回顾中,医生发现他曾因便血两次就诊,每次都被诊断为“内痔”,开点药草草了事。

若当时能进一步检查,哪怕只是做一次电子结肠镜,今天的结局或许将完全不同。“肠癌不是不能治,而是不能晚。”这句话,是每一位肿瘤科医生最深刻的体会。

回到临床,我们不妨看看那些被反复忽略的“信号灯”:大便习惯改变,如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大便形状变细,甚至带血;腹部隐痛、腹胀,尤其是持续性不缓解;

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贫血、乏力……这些看似平常的小毛病,如果持续超过两周,就应引起高度警惕。

实际上,肠癌的高危人群特征十分明确。有家族史的人群,其风险是普通人的2至3倍;长期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饮食者;吸烟、酗酒者;患有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慢性肠病者;

久坐少动、肥胖人群……这些都是结直肠癌“偏爱”的对象。遗憾的是,许多人明知自己有高风险,却在一次又一次的“明天再说”中,错失了机会。

医生们呼吁,50岁以上人群应每5年进行一次肠镜检查;若有高危因素,应提前至40岁甚至更早。

现代医学已大大提升了肠镜检查的舒适度,甚至在无痛状态下完成,完全不必被“肠镜恐惧”所困。

更可喜的是,近年来中国多个城市已将肠癌筛查纳入医保支持,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提供免费或部分报销的粪便潜血检查、肠镜服务。

从治疗角度讲,早期肠癌的5年生存率超过90%,而晚期则不足15%。这组数字背后,是截然不同的人生轨迹。

一个被早期发现的肠癌患者,或许可以通过一次手术彻底根除病灶,重返工作岗位;而一个晚期患者,可能要面对长期化疗、放疗、靶向治疗,甚至是终生造瘘的生活质量下降。

在医学面前,时间就是生命,早一步发现,就早一步生还。

在我们的门诊,还曾接诊过一位35岁的白领女性,因长期加班、外卖成餐,突发大便带血。起初她以为是“上火”,直到大便习惯改变、腹胀愈发严重,才前来检查,被诊断为结肠癌。

她苦笑着问:“医生,为什么年纪轻轻也会得癌?”医生只能叹息:“癌症从不问年龄,只问习惯。”

在这场与时间赛跑的战役中,公众认知的提升至关重要。必须有人站出来反复提醒:肠癌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无知与忽视。

每一份关于肠癌的科普文章,都是一块筑起生命防线的砖石。医生们愿意一次次重复那些“老生常谈”的知识,只为让更多人意识到,健康不是理所当然,而是需要被主动呵护的责任。

除了筛查,日常生活中我们还可以做很多防癌“微调”。比如多摄入富含膳食纤维的蔬果、全谷物;少吃红肉与加工肉制品;

坚持每周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控制体重、戒烟限酒;保持规律作息,减少熬夜。看似琐碎,却是抵御病魔的“护身符”。

医学不是万能,但预防胜于治疗。希望每一位读者在看完这篇文章之后,能为自己和家人做出一个决定:安排一次肠道健康检查。

哪怕只是一个简单的粪便潜血试验,也可能成为撬动命运的那根杠杆。

这位上海男子的故事,也许已无法逆转。但他的经历,至少可以唤醒更多人对肠癌的重视。医生的痛惜,不只是为一个患者的离去,更是为一次次原本可以避免的悲剧。

愿这份警醒,成为更多人健康的起点,而不是终点。

在医院的走廊里,医生望着那张片子久久无言。不是因为无能为力,而是因为这场战斗,本可以在三年前就结束。

今天你忽视的身体信号,明天可能就是疾病的呐喊。别让沉默的肠癌,成为你生命的终结者。

参考文献:

1. 《中华肿瘤杂志》2022年第44卷第5期,"中国结直肠癌流行病学现状与防治策略",国家癌症中心

2. 《中国肿瘤临床》2021年第48卷第10期,"结直肠癌的早期筛查与诊断",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3. 《实用肿瘤杂志》2023年第38卷第2期,"肠癌的早期临床征兆识别",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4.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0年第40卷第6期,"肠道肿瘤的高危人群管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5. 《国家癌症中心年报》2023年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来源:阿含谈健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