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构绘有福建风格的思政数字地图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4-12 10:10 1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2024年10月在福建考察时强调,“要在提升文化影响力、展示福建新形象上久久为功”。福建不仅拥有朱子文化、妈祖文化、客家文化、闽台文化、船政文化等独特的文化资源,而且拥有古田会议、才溪乡调查、中央苏区核心区等丰富的红色文化富矿,更有郑和、郑成功、林

习近平总书记2024年10月在福建考察时强调,“要在提升文化影响力、展示福建新形象上久久为功”。福建不仅拥有朱子文化、妈祖文化、客家文化、闽台文化、船政文化等独特的文化资源,而且拥有古田会议、才溪乡调查、中央苏区核心区等丰富的红色文化富矿,更有郑和、郑成功、林则徐、严复等诸多重要历史文化人物。构绘福建思政数字地图,把这些独特的历史、文化、事件和人物智联起来,形成具有时代气息、中国特色、福建风格的思政教育宝库,是展示福建新形象、高水平实现文化强省目标的应然选择。

从寻游到漫游:思政数字地图的价值意蕴

地图是对人的意识的空间复述。思政数字地图旨在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仿真等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利用互联网、数字工具和各类新兴传播媒介等,将不同时空的思政资源进行整合,搭建数字化思政资源共享平台,拓展思政育人空间。从现实需要来看,福建风格的思政数字地图应发挥三个方面的作用。

重拾福建“旧记忆”。高质量推进思政教育,需深入挖掘、总结、运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福建素有“海滨邹鲁”“文献名邦”之美誉,拥有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宝矿,也是革命老区,党史事件多、红色资源多、革命先辈多,更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实践地。丰富的精神文化资源为打造思政数字地图提供了独特的优势,我们要加快发掘思政矿源,将思政小课堂、社会大课堂和网络云课堂紧密结合,推动思政实践可视、可感、可应用,让福建记忆焕新,让思政教育走心。

念好福建“山海经”。福建作为首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山海兼具,资源各异。将福建丰富的山海资源有机融入思政教育,全天候、多维度、立体化展示福建发展的“高素质”和福建生态的“高颜值”,需要一个合乎时代、合乎福建、合乎受众的数智平台。思政数字地图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将山脉、水脉和文脉紧紧相连,将传统故事和现代物语深度互嵌,生成一堂堂具有福建山海特色的“大思政课”,有助于留住并丰富属于福建独特的“山海情缘”,为思政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塑造福建“新形象”。在提升文化影响力、展示福建新形象上久久为功,奋力打造文化繁荣新地标是福建宣传思想文化发展的重要目标,而题中之义就是要高质量打造多元、深厚、交融的福建特色文化形态。思政数字地图依托“汇集+共享”优势,不仅可以联结文学、影视、舞蹈、书画等多种文艺形式,全面立体展现福建地域文化资源的丰富性,而且可以助力福建特色文化解读,提升“闽人智慧”传播的触达率和感染力,实现思政教育情景的智慧赋能和生态重塑,为塑造福建新形象提供有力支撑。

从现成到生成:思政数字地图的构绘逻辑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和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打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特色品牌”。思政数字地图为思政资源多维度融合和思政教育空间多视角切换提供了新渠道,必须也必然成为网络思政教育的一个特色品牌。

以人机协同为基础。人机协同是人工智能与思政教育深度互嵌的重要体现。在智能时代,思政数字地图不单要在已知数据中进行分类或预测,更要通过大量的数据学习和理解,生成新的思政教育内容。如通过处理和理解不同模态的数据,实现思政教育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的生成能力,为用户提供多样化、特色化、社交化、个性化、网感化、智能化的学习体验。福建是数字中国建设的实践起点,福建思政数字地图应参鉴教育部指导建设的“大思政课”实践教学数字地图规范,对标“数字福建”及“社科强省”建设要求,聚焦思政教育物理空间与虚拟空间的互动交融,更好打造和扩大思政教育版图。

以跨界融合为重点。如何从专业、行业、国家、国际、文化、历史等不同场域中挖掘思政元素,是全面构建固本铸魂的思政教育体系的必要前提。思政数字地图的构建要注重发挥跨界融合的优势,及时、精准、全方位地将不同思政教育场景空间转向数字媒介,即实现从有限到无限、现实到虚拟、单一到多维的思政教育空间转换,让思政教育快速贯穿各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精准融入思想道德、文化知识、社会实践教育。譬如,将思政数字地图嵌入学校在线课程平台,即可学习古田会议精神,增强思政教育的既视感;通过思政数字地图VR,即可置身三坊七巷,感受历史名人的思想与精神传承。

以共创分享为目标。相较传统地图注重视觉引导和空间联想,让用户在有限的空间中获取信息体验,思政数字地图则是通过数字化技术延展思政教育场景空间的广度和深度,并借助交互操作增强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感染力。具体来说,就是利用一套特定的代码逻辑、硬件需求与数据体制,将思政元素空间并置以生成数字福建。如此,用户既可接收地图应用对附近思政资源的推荐,亦可自主检索附近的思政资源。譬如,走进漳州古城,即可收到中共福建临时省委旧址的思政教育信息的智能推送,帮助用户回望“古城小楼一盏明灯,八闽大地星火燎原”的革命历史。同时,点击该地图的“友情链接”,即可跳转到附近的思政数字线路,引发用户对单幅地图以外的空间联想,促进思政资源的共享与传播。

从地图到心图:思政数字地图的理想进化

作为一种智能化思政教育工具,构建思政数字地图的初衷是通过其强大的认知功能、具象的叙事能力、实在的美学价值,更好地关照用户体验,提升思政教育的质效。由此而言,思政数字地图的建设应坚持满足三点要求。

一图尽揽思政资源。思政数字地图应帮助用户对地图的每一步交互操作都能触发一个或多个叙事情节。未来的思政数字地图首先要激活潜在思政资源,唤醒沉睡思政数据,提高用户黏性。要数字化整合国家级、省级“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以及红色场馆、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校史馆等思政资源,形成线上可浏览、可查询、可预约的数字内容。要探索赣南、闽西、粤东以及台湾地区等跨区域思政资源供给,丰富完善实践研学点和实践研学路线,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将整合后的思政资源映射和并置在同一图层上,实现思政资源的全面化汇聚、可视化标注和便捷化查询。

一键直达教育现场。在思政数字地图中,用户身体的在场不仅是数字制图和定位媒介的必要组件,而且更在制图意义上变成了“图的中心”。为此,要聚焦“图的中心”,根据用户的学习需求、所在位置、历史记录等,为用户智能推荐合适的教育现场。比如,点击思政数字地图,用户即可尽游万寿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了解福建史前文化;也可尽览国际南岛语族考古数据,探索我国东南沿海史前人群深耕大陆、开发海洋的奥秘,足不出户就可以VR云游全省,获得身临其境的思政教育体验。

一以贯之福建风格。近年来,福建省在提升思政教育质效上成果显著,形成了具有福建特色的思政教育新生态。福建思政数字地图要立足本土、放眼长远,坚持以红色文化、朱子文化、妈祖文化、侯官文化、海丝文化、嘉庚精神、“闽人智慧”等八闽特色文化为内容支撑,梳理其发展脉络与精神内涵,构建系统的文化资源库。要在思政数字地图各个板块中有机融入闽派文化元素,如设置闽派文化主题景观、文化长廊,介绍闽派文化节、民俗活动等,分专题设计研学实践线路,营造浓厚的闽派文化氛围。通过思政数字地图的智慧叙事,让八闽文化更加广为人知,让福建人民敢为人先、爱拼会赢的开拓创新精神更加深入人心,不断助推思政教育创新发展。

来源:东南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