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临石门铭,暮写十二品——于右任书法作品集高清赏析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4-12 10:00 1

摘要:于右任(1879—1964)作为中国近现代书法史上最具革新精神的书法家之一,其艺术成就不仅在于技法层面的突破,更在于他将书法艺术与社会文化使命相结合的历史性贡献。

于右任(1879—1964)作为中国近现代书法史上最具革新精神的书法家之一,其艺术成就不仅在于技法层面的突破,更在于他将书法艺术与社会文化使命相结合的历史性贡献。

在碑学传统与草书创新的双重维度下,于右任的书法实践既是对清末民初文化转型的回应,也为后世提供了传统艺术现代化的重要范本。

于右任生于陕西三原,早年受儒家教育影响,青年时期投身革命,其政治生涯与文化身份的交织深刻塑造了书法创作的内核。20世纪初的中国面临社会剧变与文化重构,碑学因契合“雄强救世”的时代精神而成为书坛主流。于右任自1918年起系统研习北魏碑刻,尤重《石门铭》《广武将军碑》等,提出“朝临石门铭,暮写十二品”的实践路径,将碑刻的方峻朴拙融入楷书,形成“于体”早期风格。

这一阶段的作品以行楷为主,结体宽博、笔力沉雄,兼具金石韵味与书写流动性。字形方折刚健,墨色枯润相济,既保留碑刻的骨力,又透露出文人书写的雅逸。其政治活动与书法实践始终并行,他主持创办复旦大学、参与国民政府事务,书法成为其传播文化理念的媒介,题写匾额、碑铭等公共作品即彰显了艺术与社会的互动。

于右任的书法理论以“自然”为最高准则。他反对为形式美而牺牲书写本质,强调“绝不迁就美观而违反自然”。这一思想源于道家“道法自然”的哲学传统,亦受晚清碑学“真率”美学影响。

笔法弱化提按顿挫的程式,以中锋为主,追求线条的纯粹性与运动感;结构打破对称均衡,通过重心偏移与空间留白营造动态平衡。

与此同时,他将书法视为文化救赎的载体。标准草书的创立不仅为文字改革提供方案,更试图通过规范书写强化民族认同。这种“艺术为世”的理念,使其书法超越个体表达,成为20世纪中国文化自觉的象征。

【更多精彩,敬请期待】

来源:巴峪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