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那个瞬间,好多守着看比赛的人都愣住了,盯着屏幕,怀疑自己的眼睛。画面里,那个叫陈妤颉的十六岁姑娘,明明已经被旁边道次的对手甩开了。
电视里传来一声喊:“陈妤颉处于小组第三!”
那个瞬间,好多守着看比赛的人都愣住了,盯着屏幕,怀疑自己的眼睛。画面里,那个叫陈妤颉的十六岁姑娘,明明已经被旁边道次的对手甩开了。
这可是200米比赛,不是100米。起跑线是弯的,每个人站的位置都不一样,外圈的跑在最前面,内圈的在最后面,这都是为了公平。可解说员好像不知道,他只看谁离终点线的“视觉距离”近。
陈妤颉出发没多久,身形就已经被旁边的人超过了。在弯道上,她跑得有点吃力,速度明显跟不上第一梯队。但播音室里的声音,却那么肯定。
“第三!”
网上一下子就炸了。有人说:“这解说也太业余了吧,是不是没实时排名他就看不懂比赛了?”还有人开玩笑:“从他的角度看,确实是第三个看到的人,没毛病。”
这事儿要是个口误,笑笑也就过去了。可问题是,这样的事,不止一次。
李玉婷也要跑200米,比赛还没开始,解说就介绍说她最好的成绩是23秒23,目标是小组前三,直接晋级下一轮……听着让人挺有信心的。结果呢?她跑了23秒64,在小组里排第八,垫底。
还有个叫莫家蝶的姑娘,跑400米栏。
她在最外侧的第九道,一起跑,位置看上去就在所有人最前面。解说立马就喊:“莫家蝶排在第一!”
可跑过几个弯道,她明显就被两个人超了,解说员还在那里坚持:“莫家蝶还排在前三!”
观众们都看傻了,这到底是在解说比赛,还是在看图说话?
不只跑步项目,别的也一样。
男子跳高决赛,赛场上就剩下几个人了,当他们跳过2米34这个高度后,解说悠悠地来了一句:“看看是不是要共享冠军了。”听得人一头雾水,比赛还没结束呢,怎么就共享冠军了?这根本不符合规则。
最离谱的要数男子100米飞人大战。决赛开始前,介绍选手,解说员翻来覆去地讲汤普森和莱尔斯两个人的故事,好像冠军就在他们俩之间产生。可有个关键人物——塞维尔,他提都没提。结果枪响之后,第一个冲过终点线的,正是那个被他完全忽略的塞维尔。
梁小静跑100米预赛,她本来是以前30米起跑快闻名的。但那次比赛她一出发就落后了,肉眼可见的劣势。可解说却说:“她的起跑优势发挥出来了。”
这已经不是业务水平的问题了,这简直就像在看两个完全不同的比赛。
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每次比赛前,镜头会按照道次顺序,依次给每个运动员特写,比如2道、3道、4道……这样扫过去。可解说员呢,他低着头念手里的稿子,经常是从9道、8道、7道……倒着念过来。电视画面上是这个运动员,他嘴里念的却是另一个人的名字和资料。
整个世锦赛期间,中国田径队的成绩确实不太好,一块金牌都还没拿到,这让很多田径迷心里有点失落。可没想到,比成绩更让人糟心的,是这错漏百出的解说。
大家开始怀念以前。
“刘翔那个时候的解说杨健,听着多舒服。”
“还有前几年的邵圣懿,虽然有时候也说错,但至少懂比赛啊。”
有位老田径迷在论坛里感叹:“年少不知圣懿好,如今面临崔晓,开始怀念老邵。”这种心情,很多人都有。
说回那个16岁的陈妤颉。
她被寄予了厚望,很多人都盼着这个小姑娘能跑出好成绩。可23秒26,小组第七,被淘汰了。赛前有多大期待,赛后就有多大失望,这很正常。
可这场比赛过后,人们议论最多的不是她的成绩,也不是她的未来,而是那句突兀的“小组第三”。
一个正在赛道上拼尽全力的年轻运动员,就这样被一句完全不符事实的解说,变成了一个笑话的主角。这让人感觉很不是滋味。
那些解说员犯的错,已经不能简单地用“紧张”或者“口误”来解释了。他们似乎对田径这个项目本身,缺乏最基本的了解和尊重。从弯道规则,到运动员信息,再到比赛进程,错误一个接一个。
北京时间9月17日的那个晚上,陈妤颉跑完了她的比赛,李玉婷也跑完了。她们俩都出局了。但电视机前,那场关于“视觉第三名”的讨论,才刚刚开始。
跑道是安静的,只有运动员的喘息和脚步声。但从扬声器里传出的那个世界,却显得那么喧闹和不真实。
来源:烤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