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七月,阳城人陈胜、阳夏人吴广起兵于蕲。是时,发闾左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因天下之愁怨,乃杀将尉,召令徒属曰;“公等皆失期当斩,假令毋斩,而戍死者固什六七。且壮士不死则已,死则举大名耳!王
今天读《资治通鉴》,内容是陈胜、吴广起义之事:
秋,七月,阳城人陈胜、阳夏人吴广起兵于蕲。是时,发闾左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因天下之愁怨,乃杀将尉,召令徒属曰;“公等皆失期当斩,假令毋斩,而戍死者固什六七。且壮士不死则已,死则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众皆从之。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坛而盟,称大楚;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拔之。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馀,卒数万人。攻陈,陈守、尉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不胜;守丞死,陈胜乃入据陈。
读后所感是:
一、泥泞泽国的历史转折点
公元前 209 年七月,九百闾左戍卒困于蕲县大泽乡(今安徽宿州埇桥区)。这片方圆数十里的沼泽地,在暴雨中化为水乡泽国。《资治通鉴》记载:"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陈胜吴广正是利用这一特殊地理环境,完成了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的壮举。大泽乡地处黄淮平原南缘,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年均降水量超 900 毫米。战国时期,这里因楚国迁都寿春,逐渐成为移民垦殖区。秦代在此设蕲县,因其位于浍水之滨,成为南北交通要冲。当陈胜吴广率戍卒滞留于此,沼泽地形既阻碍了秦军驰援,也为起义军提供了天然屏障。
二、起义路线的地理密码
起义军从大泽乡出发,采取 "东拓西进" 的战略。首克蕲县后,分兵两路:葛婴东徇蕲东五县(铚、酂、苦、柘、谯),主力则沿睢水西进直取陈县(今河南淮阳)。这种布局暗合地理优势:1. 东部平原区:蕲东五县位于黄淮平原腹地,地势平坦利于快速推进。符离集作为交通枢纽,控制着南北驿道,确保后勤补给。
2. 西部战略要地:陈县曾为陈国都城,战国时楚顷襄王迁都于此,秦置陈郡为东南重镇。占据陈县不仅获得粮仓,更能威慑中原。据《史记》记载,起义军 "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这种滚雪球式扩张,与沿途平原地带的人口密集度直接相关。
三、地理形胜的双刃剑效应
大泽乡起义虽如烈火燎原,但地理因素最终成为制约其发展的关键。起义军西进关中时,周文部在戏水(今陕西临潼)遭遇章邯秦军主力。关中平原 “四塞之地” 的地形优势尽显,函谷关与崤山构成天然防线,易守难攻。正如《史记》记载,周文 “行收兵至关,车千乘,卒数十万”,却在秦军反击下迅速溃败。这种地形不仅阻碍起义军推进,更使持久战消耗大量资源。
定都陈县后,陈胜未能有效整合江淮流域。项梁项羽在江东起兵,凭借长江天险和吴中子弟的支持,迅速崛起。刘邦占据沛县,以丰沛起义为基础,控制泗水流域。这些势力虽同属反秦阵营,但地理割据导致指挥分散。陈县虽为战略要地,却难以辐射全国,形成有效的政治中心。
后勤补给方面,起义军依赖沿途 “行收兵” 的策略,缺乏稳固根据地。当秦军切断粮道,吴广部在荥阳陷入绝境。荥阳地处中原交通枢纽,扼守东西要道,战略价值极高。起义军虽包围荥阳,却因后勤不济,内部矛盾激化,最终吴广被杀,军队瓦解。
四、地理遗产中的精神传承
大泽乡起义虽败犹荣,其地理遗产至今仍在诉说历史。涉故台现存覆斗形土台,高 4.6 米,面积 4427 平方米,是起义军盟誓遗址。台上 “龙眼井” 相传为起义军水源,柘龙树虽枯犹立,见证着那段风云岁月。七十二连营散布在蕲县至陈县间的数十座土丘,是起义军行军扎营的遗迹,见证着起义军的战略布局。鸿鹄苑于 1992 年建成,这座仿古建筑的纪念馆集碑廊与文物陈列于一体,通过碑刻和文物展示,将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的呐喊定格为永恒。
宿州作为起义核心区域,近年已将大泽乡纳入文旅发展规划。京沪铁路穿境而过,101 省道连接宿州与蚌埠,便利的交通让历史遗迹焕发新生。游客至此,不仅能触摸历史,更能在这片土地上,感受到跨越千年的抗争精神与自由意志。
大地书写的英雄史诗
从大泽乡到陈县,从蕲东五县到戏水之滨,地理环境始终是历史进程的重要推手。陈胜吴广起义不仅是一次政治事件,更是地理与人文交织的伟大实践。当我们站在涉故台上远眺,依然能感受到两千年前那片沼泽地中迸发的改天换地力量 —— 这正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精神密码。
来源:第一人称讲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