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马俑里的管理课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18 19:52 1

摘要:近日,笔者有幸第二次参观秦始皇兵马俑。回想17年前初来之时,眼里只装得下“世界第八奇迹”的壮阔。如今再看,突然惊觉:这地下军团的每一寸肌理,都藏着与现代企业相通的管理密码,还有博物馆墙上那句“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

文/李 熹

近日,笔者有幸第二次参观秦始皇兵马俑。回想17年前初来之时,眼里只装得下“世界第八奇迹”的壮阔。如今再看,突然惊觉:这地下军团的每一寸肌理,都藏着与现代企业相通的管理密码,还有博物馆墙上那句“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

俑坑旁的展牌写着,秦代工匠制作兵器时,需严格遵循《工律》规定:箭杆长度误差不得超过半寸,箭头重量需统一。连农夫何时播种、官吏每日处理多少公文,都在秦律里写得明明白白。这种近乎严苛的规则意识,让偏居西陲的秦国摆脱了“人治”的摇摆。

这让我想起一家福建籍民营加油站的“老掌柜”。他早年凭“兄弟义气”管站:油价随心情浮动,员工排班全看亲疏。伙计们旺季时为抢客源争吵、淡季时又互相推诿。后来,他在墙上贴出白纸黑字:柴油每吨毛利超过200元时,全员分配超额奖金;加油员月服务满2000车次时,优先参与晋升。规则一亮,伙计们反而踏实了,不用猜测老板心思,只需按标准做事。去年冬天油价波动时,站里竟没出一次差错。所谓制度,从来不是束缚人的绳索,而是让团队知道“往哪走、如何走”的指南针。

展厅角落摆着一块残破的秦砖。砖侧刻着“咸阳市丞”“工师张林”“匠人王二”。考古专家说,秦代不论筑城砖还是兵器,都要刻上制作者与监造者的名字。若是砖块在筑城后开裂,循着名字就能找到对应的人员予以追责;若是兵器在战场上显了神威,工匠说不定能得到朝廷的赏赐。这种“物勒工名”的做法,把责任与荣誉都钉在了具体的人身上。

一次去山东考察油站,见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有的站油罐区堆着杂物,加油机滤网常忘换;有的站井井有条,连加油枪的摆放角度都整齐划一。细问才知,后者给每个设备挂了“责任牌”:油罐区归老张管,加油机归小李维护。月底检查时,哪里出现问题直接找对应人,做得好还能在“光荣榜”留名。当责任落进具体人的手里,不用多费口舌强调责任心,大家自会把事情办好。

秦人的聪明,更在于敢把“外人”拉上船。如商鞅是卫国人、李斯是楚国人、张仪是魏国人。这些异乡人在秦国官至将相,靠的从不是出身,而是能让秦国变强的本事。当时,诸侯各国都爱用宗室子弟,秦国却专挑“有用的人”,反倒攒下了最厚实的家底。

近两年,民营加油站不好经营。有个民营站老板愁得直挠头——站里沾亲带故的伙计开会时都不愿说真话,新的营销方法不好推行。后来,他咬牙请了个外乡来的经理。那位经理虽读书不多却看得懂数据,能把加油量、客单价算得清清楚楚,差异化洗车、会员日、抖音短视频玩得明明白白。起初老伙计们不待见他,可3个月后营业额涨了两成,大家都服了。就像秦国不拒“客卿”,企业里若只围着“自己人”转,思路早晚会堵死,效益的好坏全凭批零价差、靠天吃饭,这充其量是从小作坊变成大作坊。唯有像秦国那样,接待外面的新鲜空气,才能真正迈向“企业化”。

从兵马俑出来时,夕阳斜照在夯土台上。秦人的智慧其实并不复杂:用规则稳住根基,用能人添柴加火,让做事的人有盼头。2000多年过去了,战场变成了市场,陶俑换成了员工,可那些最根本的道理还在发光。或许管理的本质从未改变,即把模糊的变清晰、把松散的变紧实,让人愿意好好做事,也能好好做事。

来源:中国石油石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