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州赤水一个家庭“四代从教”之路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8 19:19 1

摘要:上个世纪早期家庭的主人,我的祖父蒋兆怀先生同几个地方绅士,商议在家乡兴办教育。通过捐资、捐物、摸彩等方式筹集资金,创办了地方私立卧龙寺小学。而后世们不解的是,当时这个家庭仅是勉强维持生计而已。祖父是小学文化程度,怎么能同绅士们搭得上腔、论得起教呢?几经走访、问

有感于“四代从教”之路

作者:蒋文正

这是一个不起眼的家庭,一个质朴、善良、诚恳、勤劳的家庭;一个与教育结着不解之缘的家庭。

上个世纪早期家庭的主人,我的祖父蒋兆怀先生同几个地方绅士,商议在家乡兴办教育。通过捐资、捐物、摸彩等方式筹集资金,创办了地方私立卧龙寺小学。而后世们不解的是,当时这个家庭仅是勉强维持生计而已。祖父是小学文化程度,怎么能同绅士们搭得上腔、论得起教呢?几经走访、问询,得出的结论是,祖父蒋兆怀老先生的为人与在乡里明理、处事所赢得的地方威信,使他能与绅士们坐在一起,共议地方之急需。这一点后来也从我的父亲蒋海盈的日记中得到答案。

赤水镇蒋家村 刘焕民摄

为了开办卧龙寺小学,当然还有因当时家庭的经济状况,老先生令自己在就读高中且成绩优异的长子蒋海澄先生停学从教,充实该校的教师队伍。同时也开启了这个家庭的第二代从师之路。

蒋海澄先生是好学、爱生、善教而名扬本地。尤其在赤水、辛庄、县城一带。先生高中毕业,凭着个人的意志教初小、高小、初中,并于一九六一年进入当时省级重点中学——陕西省咸林中学。一九六五年又由咸中调于华县干部业校,即所谓当时华县最高教育机构。

在蒋海澄先生辞学从教之时,蒋兆怀先生的二儿子已在初中就读。由于家庭主人不断与心、与人、与物倾注于地方教育,家庭农业连年收入有减无增。面对此情老先生又不得不使年仅十六岁的二儿子停学务农。其主要劳动是割草、喂牛、晒粮等活计;农忙时也得干杠粮庄子(用来盛装粮食的长口袋)打积等重活(将麦草垛成大堆)。如此这般老二在家一呆就近两年。由于二儿子同老大一样嗜书好学,他凭着扎实的学业功底,一举在时隔二年未入校的情况下,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咸林中学;继而考入西北大学,毕业后留校。而后又被政府选派苏联留学,回国继续西大执业。上世纪八十年代担任渭南师范专科学校校长。随后,以老校长、老教授、西北大学关工委主任等身份退居西大。

历史赋予这个家庭从教的第三代是极不公平的。在他们幼苗茁起之时,社会给予他们的都是白眼、谩骂、嘲笑、讥讽。其原因只有一个,家庭是富农成份。其实这个富农成分是莫虚有的假案,连县档案馆也查无实据。家庭的良好教育,使他们只想着好好学习,至于理想似乎对姐弟三除教师之外别无选择。姐姐蒋玉琴最聪明,怎奈初中未了就被文革冲击停学,差点戴上高帽子并了却了教缘。

蒋兆怀先生的长孙蒋文正老师的就读、就教之路也是艰辛的,由于富农成份,学业优异的他眼睁睁不能被推荐上高中。返乡年仅十六岁,便修水库、打机井、上山拉石头,赴白水拉煤。高中毕业又因富农成份使他不能入党,不能留校(当时高中教师不足,学校征得上级教育部门的同意,但在乡革委会被否决),长孙每每想起此事总难禁老泪纵横。一九七六年在农村接受锻炼,后经好友白军洲老师力荐当了民办教师;又同其蒋海澄先生一样,走完了小学、初中、高中、重点高中——咸林中学的教学之路。在连续从事高三补习班教学十六个年头之后,调任华县教育局办公室主任。

次孙蒋文昌除了同其兄一样的艰难外,还有自己的辛酸史。文革后期,其父蒋海盈带家于西安落户,蒋文昌老师便开始了西大的雇工工作,去过食堂、浴池。勤劳、诚恳、寡言,赢得了所在单位的一片赞誉,蒋文昌老师白天苦力,晚上苦学,一天也不失学业,在该校修读完了中文本科。先后正式供职于西北大学党委办公室,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办公室,任该院办公室主任多年。发表文章数篇。

从教的第四代蒋恩琦老师是沐浴着春风长大的。改革开放一扫对这个富农家庭的歧视,使他能平等、公平、舒心地做人、求学。陕师大毕业,分配至华县咸林中学,与同校的化学老师李华结为夫妻,共同开启了这个家族四代从教,三代咸林之路。蒋文昌之女蒋思楠,西大毕业后,就职于西北大学现代学院。

总之,这个家族的为师之路是坎坷的,尤如雨中的羊肠小道,东陷西滑。然而轨迹始终是向前的,始终是人间正道,不管誉满、谤满,桃李在天下,功过自有人评说。

来源:华州文史荟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