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岁男长期胃痛查出癌前病变,七亿人感染致癌物需警惕!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8 19:08 2

摘要:在上海某互联网公司,33岁的项目经理张先生的遭遇为我们敲响了健康警钟。持续两年多的胃胀、隐痛以及反复口臭,让他误以为是工作压力和饮食不规律引发的普通胃病,自行服药缓解后便没当回事。直到公司全面体检,胃镜及病理检查结果犹如晴天霹雳——他感染了幽门螺旋杆菌,还出现

在上海某互联网公司,33岁的项目经理张先生的遭遇为我们敲响了健康警钟。持续两年多的胃胀、隐痛以及反复口臭,让他误以为是工作压力和饮食不规律引发的普通胃病,自行服药缓解后便没当回事。直到公司全面体检,胃镜及病理检查结果犹如晴天霹雳——他感染了幽门螺旋杆菌,还出现了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轻度肠上皮化生,被诊断为胃癌癌前病变。而张先生家族中有胃癌病史,这更让他陷入深深的恐惧与自责。其实,像张先生这样因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而面临健康危机的情况并非个例。

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已将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明确列为第Ⅰ类致癌物,是人类已知的致癌源之一。我国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形势严峻,《中华消化杂志》发布的多中心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中国总体感染率在40% - 60%之间,这意味着超过7亿人携带该菌,这一庞大的数字让人触目惊心。

幽门螺旋杆菌是一种能在胃酸强酸环境下生存的微需氧细菌。它独特的螺旋形态和鞭毛结构,使其能够轻松穿透胃黏膜表面的黏液层,在胃黏膜上“安营扎寨”。从感染到胃癌,通常要经历一个多阶段、长达数十年的慢性过程,一般遵循“正常胃黏膜→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胃癌”的演变路径。不过,并非所有感染者都会患上胃癌。据国际权威期刊The Lancet及GUT等研究综合显示,Hp感染者一生中患胃癌的总体风险约为1% - 3%。其病情进展速度和患癌风险高低受多种因素影响。

菌株毒力是关键因素之一。不同菌株的毒力差异巨大,携带CagA、VacA等高毒力因子的菌株,就像隐藏在体内的“定时炸弹”,致癌风险显著升高。遗传背景也不容忽视。如果直系亲属有胃癌史,由于遗传基因中可能存在易感因素,感染者患胃癌的风险会大幅增加。生活习惯同样起着重要作用。长期高盐饮食、吸烟以及频繁食用腌制、烟熏食品,这些不良习惯会不断刺激胃黏膜,加速病变进程。此外,治疗时机至关重要。早期干预能够及时阻断癌前病变的发展,大大降低患癌风险。张先生若能在早期重视胃部不适,及时检查并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或许就能避免发展到胃癌癌前病变这一严重阶段。

并非所有Hp检测阳性的人都必须立即接受根除治疗。目前,国内外医学界更倾向于“分层处理”的策略,根据患者的症状和风险等级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强烈推荐治疗的人群主要包括以下几类。患有消化性溃疡、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的患者,胃部病变已经较为严重,幽门螺旋杆菌会进一步加重病情,增加癌变风险,必须及时根除。慢性胃炎伴有明显消化不良症状的患者,感染幽门螺旋杆菌会加重胃部炎症,导致消化不良症状持续存在,影响生活质量,治疗有助于缓解症状、改善胃部环境。有胃癌家族史的人,由于遗传因素的存在,本身患胃癌的风险就较高,根除幽门螺旋杆菌可以降低这一风险。

计划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或阿司匹林的患者,这些药物会对胃黏膜造成损伤,而幽门螺旋杆菌会协同药物作用,增加胃出血、胃溃疡等并发症的发生几率,因此需要提前根除。胃镜检查发现已进入萎缩、肠化阶段或存在异型增生的患者,这是胃癌癌前病变的重要阶段,及时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有可能逆转病变进程,阻止胃癌的发生。

而可暂不治疗或需谨慎评估的人群也有特定范围。无症状且无危险因素的年轻感染者,由于身体抵抗力较强,且没有明显的胃部不适症状和胃癌危险因素,可以暂时观察,定期复查。14岁以下儿童,其免疫系统仍在发育过程中,有一定自发清除幽门螺旋杆菌的能力,且抗生素选择受限,过早治疗可能会带来不必要的副作用,所以需谨慎评估。高龄或合并多种慢性疾病的患者,治疗时需综合评估药物相互作用与治疗获益,因为多种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且治疗效果可能不理想。

目前,国内外主流的根治幽门螺旋杆菌方案为含铋剂的四联疗法。该疗法同时使用一种质子泵抑制剂(抑酸药)、一种铋剂和两种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甲硝唑、左氧氟沙星等)。疗程通常为10 - 14天,在这一过程中,严格遵医嘱、足量按时服药是关键。患者不可随意停药或减量,否则容易导致治疗失败,还可能产生耐药菌,增加后续治疗的难度。

近年来,由于克拉霉素耐药率上升,专家建议在耐药高发地区使用含铋剂的四联疗法或根据药敏试验进行个体化治疗。治疗结束后,应间隔至少4周进行复查,常用方法包括13C/14C尿素呼气试验,以确认是否成功根除幽门螺旋杆菌。

幽门螺旋杆菌主要通过口—口、粪—口途径传播,因此,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可以降低感染与复发风险。在日常生活中,推行分餐制,使用公筷公勺,避免共用餐具导致细菌传播。切勿让大人咀嚼后喂食幼儿,这是很多家庭容易忽视的传播途径,大人口腔中的幽门螺旋杆菌可能会通过这种方式传染给幼儿。注意手卫生,养成餐前便后洗手的好习惯,防止手上的细菌进入口中。

定期进行口腔检查与清洁,因为口腔也可能是幽门螺旋杆菌的储存场所,保持口腔清洁有助于减少细菌滋生。此外,调整生活方式也至关重要。减少高盐、腌制食物的摄入,戒烟限酒,多吃新鲜蔬果,这些健康的生活习惯有助于维护胃部健康,增强身体免疫力,降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和胃癌的发生风险。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虽然普遍且具有致癌性,但只要我们提高防范意识,做到早筛查、科学治疗和持续预防,就能够有效阻断其向胃癌的发展,守护好自己的胃部健康,让生活远离胃癌的威胁。#健康科普排位赛##健康科普大赛#

来源:家庭医生在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