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早在三千多年前的甲骨文里,“秋”字像一只蟋蟀的形状,因为先民们听到蟋蟀鸣叫,便知道秋天来了。以虫鸣喻秋,既拟其音,又表其季,是先人对自然细腻的观察与浪漫的想象。
潮新闻客户端 金凝
“秋”,它不仅是一个季节的名称,更承载着千年文明的演绎和传承。
早在三千多年前的甲骨文里,“秋”字像一只蟋蟀的形状,因为先民们听到蟋蟀鸣叫,便知道秋天来了。以虫鸣喻秋,既拟其音,又表其季,是先人对自然细腻的观察与浪漫的想象。
也有说法甲骨文中的“秋”,看起来像蝗虫。蝗虫也是经常活动于秋季的昆虫。它有趋光性,所以每当蝗灾来临,农民们就燃起大火,让蝗虫自投火海,这也可以解释秋字从火。
到了籀文时期,在蟋蟀形旁增“禾”,强调秋季乃谷物成熟之时,突显先人对农时与作物生长关系的理解。此时虫形渐讹为“龟”,而“龟”古音近“秋”,意外成为声符,可谓汉字演变中“美丽的错误”。
籀文中“禾”“火”“龟”三个字组成的秋字,过于复杂,于是小篆便省略了“龟”,字形简化为“秌”。
到了隶书,才出现左“禾”右“火”的“秋”字,并沿用至现代。
“秋”本指秋季,是物候转换、丰收归仓之季。《管子·四时》曰“秋聚收,冬闭藏”,道出古人对天时与农事的总结,也使“秋”成为诗词中常见的意象,承载无数叹时感怀之情。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秋”自然引申出“收成”之义。《尚书·盘庚上》中“乃亦有秋”,即指庄稼成熟。在农耕文明中,“秋”凝聚着人们对丰饶的期盼与劳动的回报。
“秋”又可作“年”解,如《诗经》中“一日不见,如三秋兮”,情感因时间拉伸而愈显浓烈;亦指某一时刻,如诸葛亮谓“危急存亡之秋”,赋予此字凝重深远的历史语境。
秋亦联结复杂心绪。秋风萧瑟、万物凋零,自古文人常以秋写悲,如曹操“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陆游“鬓先秋”,皆愁绪满纸。
然“秋”亦不乏朗阔之美,今人所谓“金风”“金秋”,正传递出对秋日明媚的礼赞。
因秋气肃杀,古人也将刑狱之事称为“秋”,如刑部别称“秋曹”,体现出季节特性如何延伸至礼法制度,映射出传统文化中天人相应的观念。
“秋”字最奇妙之处,在于它与不同偏旁组合后,能生出无数意蕴丰富的汉字。
加上“心”字底,就成了“愁”。
古人认为,秋天是万物凋零的季节,看着大自然的生机逐渐消逝,心中难免会涌起一股惆怅之情。
加上“目”字旁,变成“瞅”。
秋天的大自然色彩斑斓,景色变化多端。漫山遍野的红叶、金黄的稻田、南飞的大雁,每一处风景都值得人们驻足凝视。
加上“口”,形成“啾”。
那是秋天虫鸟的细碎叫声。秋天,是虫鸟活跃的季节,秋蝉在枝头鸣叫,寒蛩在草丛中低吟,鸟儿在天空中翱翔,它们的叫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首美妙的秋日交响曲。
加上“木”,成为“楸”,指楸树。
楸树是一种美丽的落叶乔木,其叶子在秋季会逐渐变黄。当秋风拂过,楸树的叶子纷纷飘落。让我们通过一棵树,感受到了秋天的脚步。
加上“钅”,成为“锹”。
代表着一种挖土工具。秋收过后,土地需要进行翻耕,为来年的播种做好准备。铁锹深深地插入泥土,翻动着大地,孕育着新的希望。
还有“揪”,指人们纷纷伸出双手,采摘着辛勤耕耘的果实;“萩”(qiū),指秋天的蒿草,虽枯黄却挺立风中;“鳅”是秋天肥美的泥鳅。
每个字都在诉说着秋天的故事。
含“秋”的成语更是妙趣横生。
“春华秋实”指努力最终会有收获;
“一叶知秋”从小现象看出大趋势;
“明察秋毫”形容目光敏锐;
“春花秋月”描绘最美时光;
“秋后算账”透着人生的智慧。
这些成语早已融入我们的日常表达。
秋天是一首诗。
是秦观“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是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是王勃“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是苏轼“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是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现代诗人也写尽了秋。
海子写“秋天深了,王在写诗”;
何其芳吟“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林徽因说“秋天的骄傲是果实,不是萌芽。生命不容你不献出你积累的馨芳”;
孙诗奇诵“秋意浓时,风染了林梢。枫叶如火,烧透了半边天,银杏飘黄,似金蝶翩跹”。
为什么“秋”字如此动人?
一个“秋”字,包含了收获与失去、欢欣与惆怅、现实与诗意。
当我们在秋日的午后,看着阳光透过金黄的树叶,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就明白这个穿越了三千年时光的汉字,将生命的冷暖得失都写在了横竖撇捺之中。
“秋”字,好美,你读懂了吗?
“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钱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