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按常人思维:聪明人不会办糊涂事,糊涂人办不了聪明事,然而现实是让人大跌眼镜,淮南王刘安既主持撰写了《淮南子》这样的创世名篇,又在人心思稳人心思定的社会大环境下,竟然想出造反夺天下的念头,最后是连家门都没有走出就束手就擒,这种不按常规出牌做法,让人玩味无穷。
按常人思维:聪明人不会办糊涂事,糊涂人办不了聪明事,然而现实是让人大跌眼镜,淮南王刘安既主持撰写了《淮南子》这样的创世名篇,又在人心思稳人心思定的社会大环境下,竟然想出造反夺天下的念头,最后是连家门都没有走出就束手就擒,这种不按常规出牌做法,让人玩味无穷。
先说他主持撰写的能体现中华文化精髓的创世名篇《淮南子》
非淡泊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宽大无以兼覆,非慈厚无以怀众,非平正无以制断。
美之所在,虽污辱世不能贱;恶之所在,虽高隆世不能贵。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这些富有哲理的语言来自于《淮南子》,而主持撰写的就是淮南王刘安,刘安喜爱读书,也擅长音乐,侯王充裕的家底为他的爱好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物以类聚,爱好文艺的数千食客齐聚他的门下,最优秀的有苏飞、李尚、左吴、田由、雷被、伍被、毛被、晋昌八人,号称淮南八公。
这些才子们都是学富五车的人,刘安就组织他们著书立说,先后著内书二十一篇,外书三十三篇,由此组成了传世的佳作《淮南子》。另外还有中篇八卷,中国四大神话都出自这里。
汉武帝初年,淮南王刘安把整理好后的《淮南子》献给武帝,武帝看后连连称善,视为秘宝。
该书的文化影响与历史地位:
1、思想传播:东汉高诱、许慎等学者最早作注,宋代以后成为儒道融合的重要载体。
2、文学价值:书中修辞技巧与叙事手法深刻影响汉赋及唐宋散文发展。
3、现代研究:20世纪以来作为解析汉代科技史、社会学和早期化学(炼丹术)的关键文献被持续挖掘。
该书的思想体系与学术价值:
1、哲学整合:在道家基础上融合儒家、法家、阴阳家学说,形成涵盖政治、军事、科技等多领域的杂家体系,被梁启超称为“西汉道家言之渊府”。
2、科学记录:
A、首次完整记载二十四节气系统,成为后世历法参照标准。
B、包含天文观测、地形分类、农业生产适用性知识。
总之是研究秦汉思想史的核心文献,是理解中华文化源头的重要媒介。
后来的文人学者对《淮南子》有如此高的评价,可见对于主要撰稿人淮南王刘安也是赞誉尤佳,对自然规律,对哲学有如此精心的研究,刘安不会干出糊涂事,然而超出人们的想象,却干出谋反的蠢事。
舟覆乃见善游,马奔乃见良御。
此话的意思是:出水才看两腿泥。他要看看他的满腹经纶,能不能变为他乐享“九五之尊”的现实,简而言之就是要造反。
被他拉下水的八公之一毛被,给他分析了当前的形势:今诸侯无异心,百姓无怨气,大王猝思起事,比吴楚还要难成。
可鬼迷心窍的刘安在外戚田蚡及星象师的蛊惑下,决定筹备起事,派他的女儿刘陵入都,贿赂朝臣鄂但和岸头侯张次公等要员,朝廷的重要消息源源不断传到淮南,这一步还做的像模像样,像准备造反的样子。
下来一步就差强人意了,由于他要造反,恐怕自己的儿媳妇,也就是汉武帝的外甥女泄露他的阴谋,逼迫儿子与儿媳闹矛盾,然后充做好人调停,自然是失败的结果,再取得汉武帝的谅解,将原儿媳送回京城长安离婚,从而达到消除内患的目的。
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儿子刘迁自以为武艺高强,要与淮南八公之一的雷被比武,雷被被逼无奈只好出手比试,结果误伤刘迁,把刘迁也得罪了。
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雷被趁京城招募从军之际,想离开淮南这个是非之地,却被刘安阻止,雷被无法潜逃至京,向朝廷举报了刘安的诸多不是,但没有触及到刘安谋反的禁脔,武帝只给他没收两个县的处分,但他没有汲取教训,收回自己的妄想,继续在不归路上狂奔。
祸起萧墙,谋反的规划推进不大,内讧的步伐反而加快了速度,他庶子的儿子刘建,以他父亲没有被爷爷刘安一视同仁为由,到处诽谤他的太子刘迁,刘迁于是把刘建逮捕教训,刘建暗中派人进京把刘安阴谋动乱的诡计揭穿,但他避重就轻把责任推给刘迁,武帝不敢怠慢立即派人去淮南捉拿刘迁归案。
行合趋同,千里相从;行不合趋不同,对门不通。
这是《淮南子》里面的精髓语言,意思是强调志趣相投是人际关系的核心,超越物理距离的局限。
在朝廷派人抓捕儿子刘迁之际,刘安认为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召开淮南国战前动员会,只有淮南相到场,可对起事态度暧昧,其他人根本不到场,这就是他研究的行不合趋不同,他知道这个理却逆“理”而动,焉能不败?
刘迁看大势已去,抹脖子自杀,却下不去手,割破了层皮,疼痛难忍嚎啕大叫,刘安也顾不得开战前动员会,当正在他招呼儿子时,家院来报说:汉武帝的宪兵已把淮南王府包围。
刘安装作外人一样,迎接汉武帝的宪兵部队,汉武帝的宪兵把刘安的夫人及儿子刘迁押走,再限制了刘安的自由,然后在淮南王府搜查,结果搜出伪造的皇帝玉玺等谋反证据,刘安无话可说,遂被朝廷满门抄斩。
理论与实践脱节,他的理论说出来是育人的经典至理,但又不为自己的理论所困,铤而走险,走向了不归路,真是口是心非的反面教材。
来源:西汉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