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治沙立的牌子,去年刮走多少次,我们就重新立多少次,今年却一点没动。”内蒙古赤峰市克什克腾旗林草局副局长王明达的话,与通辽市科左后旗林业工作站站长朝克吐“34年了,就守着让沙子变绿这一件事”的坚守,共同勾勒出以赤峰、通辽两地为代表的内蒙古东部地区治沙攻坚的动人
“治沙立的牌子,去年刮走多少次,我们就重新立多少次,今年却一点没动。”内蒙古赤峰市克什克腾旗林草局副局长王明达的话,与通辽市科左后旗林业工作站站长朝克吐“34年了,就守着让沙子变绿这一件事”的坚守,共同勾勒出以赤峰、通辽两地为代表的内蒙古东部地区治沙攻坚的动人图景。在浑善达克、科尔沁沙地的治理中,两地以特色路径破题,既让“白花花的沙坨子”蜕变为绿洲,更让治沙成果暖了百姓心。
通辽市经过治理后恢复的绿洲
赤峰市地处两大沙地交汇带,曾面临915万亩沙化土地“点状零散分布”的难题。当地创新“以路治沙”模式:翁牛特旗已修建16条穿沙公路,总里程479.5公里,2025年还将新增两条,以“田字网格”分割沙地。“过去去牧场骑马要五六个小时,现在半小时到,电动车都能开进来了”,交通便利的背后,更是治沙物资运输的“生命线”。
赤峰的“以路治沙”
在克什克腾旗,“工程+生物+种草”综合方案一年完成12.65万亩治理,三峡集团的智慧管护平台搭建起沙地“电子围栏”,36.3万亩治理区管护效率大幅提升。治沙更要惠民,赤峰市乌丹镇村民扎木苏2024年参与治沙项目增收2万多元,“现在不用借钱了,腰板都直了”;翁牛特旗以工代赈累计带动七八千人就业,护林员郝艳杰春天拉苗一天能赚300元,“心里对家乡有了活下去的信心”。
通辽的治沙路,是一部坚守与创新的奋斗史。1991年,当地森林覆盖率仅5.1%,朝克吐与同事们靠纸笔统计、双脚丈量,为治沙埋下“种子”。2002年退耕还林政策落地,通辽造林速度首次超过沙化速度;2013年“双百万亩”工程启动,“深栽浅埋”技术让樟子松成活率超90%。如今,通辽累计治理科尔沁沙地1160万亩,樟子松10年土壤改良效果堪比杨树40年,2025年仅樟子松塔就为9个自然村带来100万元收益。
朝克吐在防沙治沙工作中
“林二代”孙国宏放弃进出口生意回乡治沙,10年间在穿沙公路两侧种下20万亩混交林,“最难时树苗被流沙埋半截,就重新挖、重新栽”。曾经的贫困村兴安庄借治沙东风变“绿富地”,护林人佟孜辉感慨:“以前春风一刮满嘴沙,现在沙子被固定,村里修了11.4公里砂石路,从村北到村南只要10多分钟,心里敞亮!”
经过治理的科尔沁沙地兴安庄部分
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从“谈沙色变”到“靠沙致富”,赤峰与通辽以不同路径,书写着生态与民生双赢的答卷。两地的实践证明,治沙不仅是播绿的生态工程,更是暖民的民生工程,为全国荒漠化治理贡献着“内蒙古力量”。
来源:草原古都生活宝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