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张乔的五首诗作:《江上送友人南游》饱含送别友人的忧伤,用傍晚开阔的江边秋景(岸长、湖阔、孤帆)映衬离愁,并想象友人旅途细节表达关怀。《题宣州开元寺》描绘寺庙清幽环境与周围声色景致,融入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和对佛理禅意的向往。
张乔(生卒年不详),字伯迁,唐代池州(今安徽贵池)人,懿宗咸通年间进士。他与许棠、郑谷、张蠙等文人并称“咸通十哲”,又因诗名被列入“芳林十哲”。
本文张乔的五首诗作:《江上送友人南游》饱含送别友人的忧伤,用傍晚开阔的江边秋景(岸长、湖阔、孤帆)映衬离愁,并想象友人旅途细节表达关怀。《题宣州开元寺》描绘寺庙清幽环境与周围声色景致,融入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和对佛理禅意的向往。
《华山》以“倚天剑削山”开篇,用奇特的想象和雄伟笔触,展现了华山的高峻、险峭与神秘气势。《自诮》是诗人怀才不遇的自我嘲讽,感叹年华虚度、仕途困顿,流露出深深的失意、苦闷与无奈。《春日游曲江》描绘了曲江明媚的春日风光,并引发出独特思考,认为水上漂泊者的思乡之情或许更为深切。
何处积乡愁,天涯聚乱流。
岸长群岫(xiù)晚,湖阔片帆秋。
买酒过渔舍,分灯与钓舟。
潇湘见来雁,应念独边游。
这首诗写的是送别朋友。离愁别绪,是人之常情。诗人张乔在江边送朋友去南方,心里自然不好受。唐朝诗人写送别,常常写得很真切,张乔这首也不例外。
开头两句,“何处积乡愁,天涯聚乱流”,直接点出了送别的背景和心情。朋友要到遥远的天涯去,那地方水路复杂,叫“乱流”,暗示了前路的艰险。诗人自己的乡愁,朋友的乡愁,还有这送别的愁绪,仿佛都汇聚在这江水乱流之中了。一个“积”字,一个“聚”字,把无形的愁绪写得好像有形有量,沉甸甸的。
接着写景,“岸长群岫晚,湖阔片帆秋”。这两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写景非常传神。送别的地方,岸边很长,望不到头,远处的山峦(岫就是山峦的意思)在傍晚时分显得格外清晰。湖面开阔,朋友乘坐的那一只孤零零的帆船,在秋风中渐渐远去。这景色,开阔苍茫,带着傍晚和秋天的萧瑟感。
诗人没有直接说自己多么舍不得,多么担心,但这个景象本身就充满了离别的伤感。长长的岸,好像是绵延的离愁;傍晚的山,增加了几分黯淡;宽阔的湖面和那一只小小的帆船,对比之下,更显出朋友旅途的孤单和渺茫。秋天,本来就是容易让人感伤的季节,用在这里,恰到好处。这十个字,画面感极强,情景交融,把送别的气氛渲染得淋漓尽致。
送别不止是站着看,还有行动。“买酒过渔舍,分灯与钓舟”。诗人想象(也可能是嘱咐)朋友路上的情景。也许是为了排遣寂寞,朋友会在傍晚时分,向江边的渔家买点酒喝。
晚上船停泊时,看到旁边有渔船,或许还会分一点灯火给他们。这细节写得很有生活气息,也很温暖。它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关心,希望他在旅途中能遇到一些温暖的人和事,排解孤独。这也侧面反映了朋友可能不是富贵之人,他的旅途是比较清苦的,需要自己买酒,需要和普通的渔民打交道。“分灯”一词尤其好,灯火在夜晚代表着温暖和陪伴,分一点灯火,就像是分享一点人间的暖意。
最后两句,“潇湘见来雁,应念独边游”。潇湘地区,也就是今天的湖南一带,自古就是文人墨客抒发情感的地方,比如屈原就曾流放于此。诗人想到朋友到了潇湘,看到秋天从北方飞来的大雁,应该会想起现在独自在边地送别的我吧。
大雁是候鸟,秋天南飞,春天北归,常常引发思乡、思亲、思友之情。这里用大雁,既点明了季节,也寄托了思念。诗人不说自己会想念朋友,反而说朋友看到大雁时会想起自己,这种写法更含蓄,也更显情深。他把自己放在“独边游”的位置,也暗示了自己的孤独,与朋友的“天涯”之行遥相呼应。
这首送别诗,语言朴实自然,情感真挚深沉。它通过描写江边秋景,想象友人旅途细节,将离愁别绪、朋友情谊表现得含蓄而动人,尤其是“岸长群岫晚,湖阔片帆秋”一句,意境开阔,情味悠长,是晚唐写景抒情的佳作。
谁家烟径长莓苔,金碧虚栏竹上开。
流水远分山色断,清猿时带角声来。
六朝明月唯诗在,三楚空山有雁回。
达理始应尽惆怅,僧闲应得话天台。
这首诗是张乔题写在宣州开元寺墙壁上的。宣州在唐代是个重要的地方,李白、杜牧等很多诗人都曾到过这里。开元寺也是当时著名的寺庙。张乔这首诗,写的是在寺庙里的所见所感,有景有情,有历史的慨叹,也有对佛理禅意的思考。
开头两句,“谁家烟径长莓苔,金碧虚栏竹上开”,描绘了寺庙的环境。一条长满青苔的小路,蜿蜒曲折,不知通向何处,带着几分幽深和神秘感,像是笼罩在烟雾里一样。“谁家”二字用得巧,好像是诗人初来乍到,带着好奇的眼光在探寻。
寺庙里金碧辉煌的栏杆,不是建在寻常处,而是开在翠竹丛中。“虚栏”说明栏杆是通透的,可以望见外面的景色。“竹上开”三个字很有画面感,仿佛这精美的栏杆是从竹林里生长出来的一样,显得既富丽又清雅,充满了禅意。这两句把寺庙那种既庄严又清幽,既有人工之美又有自然之趣的特点写出来了。
中间两联,是这首诗的精华所在。“流水远分山色断,清猿时带角声来”,写的是寺庙周围的声色景象。远处的水流,把连绵的山色分割开来,使得视线有了变化。一个“断”字,写出了山水的层次感。
同时,还能听到清亮的猿猴啼叫声,这声音里,偶尔还夹杂着从远处军营或者城楼传来的号角声。猿啼是山野之声,代表自然;角声是人间之声,代表世俗。这两种声音交织在一起,传到清静的寺庙里,让人感受到一种独特的氛围:这里既远离尘嚣,又没有完全与世隔绝。这种动静结合、声色兼备的描写,让寺庙的环境更加立体可感。
接下来,“六朝明月唯诗在,三楚空山有雁回”,诗人把目光投向了历史和远方。六朝(东吴、东晋、宋、齐、梁、陈)都曾建都于附近的建康(今南京),有过繁华,但早已成为过去。当年的宫阙楼台、人事功业都已烟消云散,只有那时诗人笔下的月亮,还和今天一样照耀着,只有那些优美的诗篇流传了下来。这句感慨很深沉,历史的沧桑感油然而生。
“三楚”泛指古代楚国的广大地区,宣州也属于楚地。这片空寂的山野,和六朝的繁华形成对比,只有秋天南飞的大雁,还依照时节回归。大雁回归,是一种自然的轮回,而人世间的很多事情,却是一去不复返。这里有对历史变迁的无奈,也有对自然永恒的感悟。李白也曾在宣城写下“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名句,同样是在山水中感悟人生和时间。
最后两句,“达理始应尽惆怅,僧闲应得话天台”,是诗人思想的升华。面对历史的无情、人生的短暂,难免会感到惆怅。但是,如果真正通达了佛理(达理),或许就能放下这份惆怅。
“始应尽”三个字,语气比较委婉,似乎诗人自己也还在探索中。他看到寺庙里那些清闲的僧人,觉得他们或许已经勘破了世事,能够在一起谈论天台宗的精深教义,或者谈论天台山那样的仙境了。“天台”既可以指佛教天台宗,也可以指风景秀丽、充满道教传说的天台山。无论是哪种,都代表了一种超越尘世烦恼的精神境界。诗人在这里,流露出一种对解脱和宁静的向往。
这首《题宣州开元寺》写得很有层次。从寺庙的清幽环境,到山水的声色之美,再到对历史兴亡的感慨,最后落到对佛理禅意的思考和向往。诗歌意境深远,语言凝练,情景理结合得很好,体现了晚唐诗人较为成熟的艺术风格和对人生、历史的深刻体味。
谁将倚天剑,削出倚天峰。
众水背流急,他山相向重。
树黏青霭(ǎi)合,崖夹白云浓。
一夜盆倾雨,前湫(qiū)起毒龙。
华山以险峻著称,自古以来就激发了无数文人墨客的想象。张乔这首诗,抓住了华山奇、险、高的特点,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比喻,气势雄伟,很有力量。
开头两句就不同凡响。“谁将倚天剑,削出倚天峰”,诗人一上来就用了一个奇特的想象:是谁拿着一把能倚靠着天的巨剑,削出了这直插云霄的山峰?“倚天剑”和“倚天峰”相互呼应,极写华山的高峻、陡峭、如同刀削斧劈。这个比喻非常大胆,把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想象成巨人的杰作,充满了神话色彩。
接下来两句“众水背流急,他山相向重”,写的是从华山顶上俯瞰的景象。“众水背流急”,站在高处看脚下的河流,它们都好像是背对着华山,匆匆忙忙地向远方流去。一个“背”字,拟人化了,不仅写出水流的方向和速度,更反衬出华山的崇高地位,仿佛众水都因为它而改道。
“他山相向重”,放眼望去,周围其他的山峰,都显得低矮,层层叠叠地朝着华山而来,像是来朝拜一样。“相向重”写出了群山环绕、拱卫华山的态势,也突出了华山的独尊地位。这两句对仗工整,视野开阔,动静结合,把华山的雄伟气势烘托得淋漓尽致。
中间两句“树黏青霭合,崖夹白云浓”,继续描绘华山的景色,侧重于写山中的云气。“树黏青霭合”,山上的树木仿佛被山中岚气粘连在一起,形成一片苍茫的景象。“黏”和“合”字用得非常形象,写出了云雾的浓密,以及树木与云雾交融的状态。
“崖夹白云浓”,陡峭的悬崖之间,夹着浓厚的白云。“夹”字突出了山崖的逼仄和陡峭,“浓”字则强调了云量之多。这两句描绘了云雾缭绕的仙境般的景象,也暗示了华山的高耸入云。这和王维笔下的“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终南山》)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写出了山中云气的变幻莫测。
结尾两句“一夜盆倾雨,前湫起毒龙”,从写景转向了传说和想象。“湫”是指潭,尤其是深潭。诗人想象(或者根据当地传说),一夜大雨如盆倾倒之后,山前的深潭里竟然腾起了凶猛的毒龙。这给险峻的华山增添了一层神秘甚至有些惊悚的色彩。
古人常把深潭、大泽与龙联系起来,认为那里是龙的居所。这里写“毒龙”,更强调了华山环境的险恶和原始的力量。这个结尾充满了张力,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使全诗的奇幻色彩更加浓厚。
整首诗想象奇特,气势恢宏。诗人用夸张的比喻、开阔的视角、生动的描绘,写出了华山的雄奇险峻和神秘色彩,语言凝练,画面感强,是一首很有特色的咏山诗。
每到花时恨道穷,一生光景半成空。
只应抱璞(pú)非良玉,
岂得年年不至公。
这首诗题目叫《自诮(qiào)》,就是自我嘲解、自我反省的意思。张乔是晚唐诗人,一生仕途并不顺利。这首诗就是他抒发自己怀才不遇、人生失意的感慨,读来让人感受到一种深深的无奈和苦闷。
开头一句“每到花时恨道穷”,直接点明了诗人情绪的触发点。“花时”指的是春天,百花盛开,本应是令人心情愉悦的时节。
但诗人偏偏在这样美好的时节,感到“恨”,恨什么呢?恨自己“道穷”,也就是路走到了尽头,前途渺茫,仕途困顿。用“每到”二字,说明这种失落感不是偶然一次,而是年复一年,每当春天来临,看到万物复苏、繁花似锦的景象,对比自身的境遇,内心的苦闷就更加强烈。
第二句“一生光景半成空”,是对自己人生的总结。诗人回顾自己的一生,“光景”指时间和岁月,大半辈子过去了,却一事无成,理想抱负都落了空。“半成空”三个字,充满了深深的失落和遗憾。
诗人可能觉得自己付出了很多努力,但最终结果却不如人意,大好年华就这样虚度了。这种对生命价值的追问和失落感,是很多有才华但在现实中屡屡碰壁的文人共有的情绪。
接下来两句,诗人开始进行自我反思,或者说是自我安慰,但这种安慰带着浓浓的苦涩。“只应抱璞非良玉”,这里的“璞”是指未经雕琢的玉石。“抱璞”用的是“卞和献璞”的典故。楚国人卞和两次献上璞玉,都被认为是石头而砍去了双脚,直到楚文王继位,才剖开璞石,发现真是美玉。
诗人借这个典故自比,他说,大概我这块“璞”本身就不是什么好玉吧?言下之意是,可能不是外界不识货,而是我自己本身材质就不够好,所以才不被赏识。这是一种非常无奈的自谦,甚至是自贬,透露出内心的极度苦闷和自我怀疑。
最后一句“岂得年年不至公”,是对上一句的补充和反问。“至公”可以理解为得到公正的评价或对待,或者指达到“公”的地位(做官)。
诗人反问:如果我真是良玉,那怎么会年复一年地得不到公正的对待,始终无法施展抱负呢?这个反问,看似在质问命运或社会的不公,但结合上一句,更多的是一种自我解嘲式的绝望:既然年年如此,那大概只能怪我自己不行了。这种把原因归结于自身不足的说法,比直接抱怨外界不公,更显得心酸和无奈。
日暖鸳鸯拍浪春,
蒹葭(jiān jiā)浦际聚青蘋(pín)。
若论来往乡心切,须是烟波岛上人。
这首诗是张乔在春天游览长安著名景点曲江时写的。曲江是唐代长安城东南的风景园林区,是当时人们春游的重要场所,留下了很多诗篇。张乔这首诗,通过描写曲江春色,引发出关于乡愁的独特思考,角度比较新颖。
前两句描绘了曲江春天的景象。“日暖鸳鸯拍浪春”,春天来了,阳光暖暖地照在水面上,成双成对的鸳鸯在波浪中嬉戏,拍打着翅膀。这画面充满了生机和暖意。“日暖”点明了天气,“鸳鸯”是爱情和美好的象征,“拍浪”增添了动态感,“春”字点明季节。这句诗色彩明快,气氛祥和,是典型的曲江春景。
第二句“蒹葭浦际聚青蘋”。蒹葭是芦苇,青蘋是一种水生植物,叶子浮在水面。诗句的意思是,在长满芦苇的水边(浦际),聚集着片片青翠的浮萍。这句继续写水边的春色。“蒹葭”和“青蘋”都是很常见的意象,带有清新、自然的色彩。
《诗经·蒹葭》有“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常用来表达思念之情,这里或许也隐约带有这种意味。“聚”字写出了青蘋的繁茂。这两句合起来,构成了一幅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曲江春景图,和杜甫《曲江二首》其一“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描写的意境相似,都是抓住春天里典型的景物来渲染气氛。
后两句是诗人的议论和感慨,也是这首诗的特别之处。“若论来往乡心切,须是烟波岛上人”。诗人看着眼前的美景,看着那些或许是常年生活在曲江边,以打鱼或摆渡为生的人们(烟波岛上人),突然有了一个想法:如果说到谁的思乡之情最为迫切、最为真挚(来往乡心切),那一定(须是)是这些长年漂泊在江湖烟波之上、以船为家的人吧。
这个想法很有意思。按常理,游子离家在外,看到春景更容易引发乡愁。但诗人却认为,那些看起来似乎没有固定家园、终日与水为伴的“烟波岛上人”,他们对于“家”、对于“岸”的渴望,可能比偶尔来此一游的过客更为深切。“来往”二字,既可以理解为看到景象而引发的思乡之情,也可以理解为那些在水上来来往往的人。
诗人大概是觉得,自己虽然也有乡愁,但毕竟还有个可以回去的故乡,而这些“烟波岛上人”,他们的生活本身就是一种漂泊,他们对安定的“家”的向往,或许是刻骨铭心的。这是一种推己及人、设身处地的思考,超越了单纯的个人伤感,带有一点悲悯情怀。
这种视角,让人想起白居易《琵琶行》里“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都体现了对底层漂泊者的关注和理解。
整首诗语言清新,前两句写景明丽,后两句议论别致。诗人从眼前春景出发,引发出对“乡心”的独特感悟,将个人情感与对他人境遇的体察结合起来,使得这首小诗意味深长,不同于一般的春游应景之作。
来源:南门赌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