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东鹏饮料董秘张磊因跳槽后年薪暴涨16倍至546.55万元(日薪约1.5万元)引发热议。这一薪酬水平不仅登顶A股董秘薪资榜,更成为公众审视企业分配制度的一把标尺——当高管日薪抵过普通员工数月收入,当股东减持套现超30亿元,人们不禁追问:高薪究竟是对能力的定
近日,东鹏饮料董秘张磊因跳槽后年薪暴涨16倍至546.55万元(日薪约1.5万元)引发热议。这一薪酬水平不仅登顶A股董秘薪资榜,更成为公众审视企业分配制度的一把标尺——当高管日薪抵过普通员工数月收入,当股东减持套现超30亿元,人们不禁追问:高薪究竟是对能力的定价,还是资本游戏的缩影?
---
高薪的“合理性”:业绩增长与战略扩张的双重逻辑
东鹏饮料的高管薪酬并非无源之水。2024年,公司营收158.39亿元,净利润33.27亿元,同比增速分别达40.36%和63.09%。其核心产品“东鹏特饮”连续四年稳居中国能量饮料销量榜首,市占率近50%,电解质饮料“东鹏补水啦”更实现收入15亿元,同比增长280%。
张磊的职业背景被视为高薪的支撑点:武汉大学传播学博士,曾在创维集团、怡亚通等企业担任高管,具备资本运作与国际化经验。当前东鹏饮料正推进港股上市,计划以东南亚为跳板进军全球市场,张磊的履历与其战略需求高度契合。公司董事长林木勤直言:“我们需要复合型人才推动国际化布局。”
这一逻辑在资本市场得到验证:东鹏饮料股价自2021年上市以来涨幅超650%,市值突破1300亿元,甚至超越部分科技巨头。高薪与高增长的绑定,似乎印证了“能者多劳、多劳多得”的市场法则。
---
撕裂的真相:薪酬暴涨16倍与股东套现30亿的悖论
然而,光鲜业绩背后暗藏尖锐矛盾:
1. 跳槽即暴富的荒诞性:张磊在怡亚通年薪仅34.39万元,跳槽后薪酬飙升至546.55万元,涨幅近16倍。而与其能力相近的前任董秘刘丽华,2023年薪酬达899万元,凸显行业薪酬体系的随意性。
2. 股东套现与高管分红的双重收割:2024年,东鹏饮料原第二大股东减持套现超30亿元;2025年初第三大股东再抛减持计划。近五年,实控人林木勤家族通过分红累计获利超50亿元,而同期公司借款65亿元用于扩张,被质疑“左手分红,右手融资”。
3. 普通员工的“隐形代价”:东鹏饮料全国化布局覆盖400万家终端网点,但一线销售与生产线员工的薪酬未见显著提升。张磊日薪1.5万元,相当于普通员工月薪5000元的3倍——这种差距在家族化管理的企业(如董事长侄子林戴吉任董事)中更显刺眼。
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企业即便亏损仍坚持高薪。例如国安达2024年亏损,7名高管年薪却超600万元,其解释称“薪酬与行业水平挂钩”,但股价五年腰斩,投资者质疑管理层“旱涝保收”。
---
追问:高薪究竟买到了什么?
公众的愤怒并非针对高薪本身,而是对“价值匹配性”的怀疑:
- 短期套利 vs 长期价值:东鹏饮料赴港上市需资本运作能力,张磊的履历确能助力。但股东频繁减持暴露了资本套现冲动,高薪高管是否沦为“上市工具人”?
- 垄断红利 vs 真实能力:东鹏特饮依赖功能饮料赛道红利,其成功更多源于市场空白期而非管理创新。若失去品类优势,高管能否持续创造价值?
- 家族治理 vs 公平分配:实控人家族通过分红、持股、亲属任职掌控公司,普通员工晋升空间受限。当“能者多劳”异化为“血缘多得”,分配正义如何实现?
这些问题在国企更显尖锐。中国人民大学学者常凯指出:“垄断行业高管的巨额薪酬多源于政策优势,与个人能力关联有限。” 而民营企业虽市场化程度更高,但东鹏案例表明,资本与权力的结合同样可能扭曲分配逻辑。
---
重构分配:从“薪酬神话”到“价值共识”
要化解争议,需建立更透明的价值评估体系:
1. 绩效挂钩长期化:将高管薪酬与ESG指标、研发投入、员工福利等绑定,避免“唯股价论”。如华为推行“奋斗者股权”,高管收益与企业长期成长深度关联。
2. 强制披露薪酬比值:欧盟要求上市公司公开高管与员工薪酬中位数比值,此举可倒逼企业平衡内部差距。若东鹏饮料披露该数据,舆论反应或截然不同。
3. 约束股东套现行为:对上市后短期大额减持加征资本利得税,防止高管与股东合谋收割中小投资者。
---
结语:高薪不应是资本游戏的遮羞布
张磊的日薪1.5万,是市场经济激励人才的缩影,却也暴露了分配体系的深层溃烂:当高管薪酬与股东套现共舞,当普通员工在终端网点为业绩狂奔却难享红利,所谓的“能者多劳”便成了既得利益者的辩护词。企业的成功,不应只是财报上的数字狂欢,而应是每个参与者共享价值的契约——这才是对“公平与效率”的真正致敬。
图片来自网络。
来源:微言共论观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