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暄桐第六阶《见道明心的笔墨》直播课上,林曦老师讲到“知守为归”时说:若能像溪谷般守住低处,个人的心性就会有所提升。
内容来自:林曦的小世界
🌼
林曦的小世界,来与你聊聊天~
在暄桐第六阶《见道明心的笔墨》直播课上,林曦老师讲到“知守为归”时说:若能像溪谷般守住低处,个人的心性就会有所提升。
有同学不解:如何能守在谷底而不焦虑呢?来听听林曦的小世界的感受吧~
要知道,人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其实并不存在谷底这回事。
所谓的“守住低处”,不是止于不满足的现状,也非狭窄处的自我安慰,而是如实承担当下的不足,与内心的期许圆融共处,才有向前迈进的可能。
何为如实?暄桐教室有特别生动的例子——
有同学说,我觉得我很努力。林曦老师问,今天作业做了吗?答,没做,原因种种。
老师说,好,那就不要说“自己很努力”了,不如说个实情:“我想努力,但我有点拖延,有点懒”。
会发觉,说第一句时觉得自己挺努力,但写得不好,现实不尽如意,心里堵着难受;但换成第二句,就情绪全无了。
人一如实,就免去了情绪的干扰,省下这份气力,第二天踏踏实实坐在书桌前,做些真切的事情。
有位瑜伽老师对未能按时上课的同学说,“不是每天按时来才算是上课,没能按时上课的那天,其实也在课程当中。”
人生不是只有做到才叫“好”,欣赏自己能做到的,也允许自己还有做不到的。
要点是,不要舍弃自己心中真正要去的“地方”,如实地接纳自己,走好当下的每一步。
人常会幻想,若能身居高处,处在绝对有利的位置俯瞰世界,一定有一望无垠的威风,而事实可能恰恰相反。
当下所仰之高,亦有负重之深,不胜之寒。每往高走一步,那种需要守在此刻耕耘的感觉,可能比在低处还要更强烈些。
曾国藩夜里睡不着,给朋友写信,“入世已深,居位过高。”
觉得自己地位越来越高,世俗之气越来越重,天真却越来越少。已经六十二岁、功成名就的他,依旧在日记中自省,和他三十岁立志做圣人时,一模一样。
任何位置都不可能完全免除恐惧,人永远需要仰视和承受压力,再厉害的人,也有他的畏惧和克制。
如果只是想通过爬上山顶来证明自己厉害,很难登上真正的顶峰。
1955年,68岁的盖特伍德奶奶离开家,独自穿越阿巴拉契亚山脉的漫长步道,是美国版“出走的决心”。
她说,走在路上时,那些像蜘蛛网一样解不开的痛苦和烦恼,都渐渐拨开了。
原来,高处确有其广袤,但这广袤,是与冗杂保持距离后,更好地看清自己。登顶从不是目的,而是一直在路上,直到活成自己的那座山。
王阳明晚年曾带弟子登山,山路陡峭,越往高越有人因体力不支或心生畏惧中途放弃,而年迈的王阳明却从容登顶,气息平稳如常。
弟子惊叹地询问秘诀,王阳明答:“山高万仞,只登一步。”这一步,便是“原点”之所在。
不是返回客观上的“什么都不懂”的无知状态,而是走好脚下的每一步,永远葆有自我的无数可能,哪怕负重也足够纯粹,全然开心。
所谓自在,就是在接纳现状的基础上,与自己的期待共存。
当我们开始承认自己、他人,世事的“不完美”,生活才会变得“落地”,努力才会真的变得有用,人生自有全新的开始。
关于“谷底”与“原点”,
你还有更多想法吗💡
一起留言聊聊吧~
来源:待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