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信息飞速传播的互联网时代,网络给我们带来便捷的同时,也让谣言有了滋生的温床。网络谣言如同一股“暗流”,混淆视听、扰乱社会秩序,甚至可能引发公众恐慌。为了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每个人都应当在面对网络谣言时,应做到“三做,三不做”。
三做
(一)做谣言的“粉碎机”
当看到一则信息时,保持冷静与理性是第一步。不轻易被情绪化的表达、夸张的标题所左右,而是运用自己的知识储备和逻辑思维,对信息进行分析甄别。如果发现信息来源不明、数据模糊、内容违背常理或与官方报道严重不符,很可能就是谣言。此时,不要盲目转发,而是通过查询权威资料、咨询专业人士等方式,核实信息真实性。一旦确定为谣言,要勇于站出来,在自己的社交圈子里辟谣,用真相击碎谣言,不让它继续扩散,切断谣言传播的链条,让其在你这里“戛然而止”。
(二)做真相的“传播者”
在粉碎谣言的同时,积极传播真相至关重要。关注官方媒体、政府部门发布的权威信息,这些渠道有着严谨的信息核实机制,所发布的内容真实可靠。当遇到关乎民生、社会热点等重大事件时,主动将官方通报、专家解读等真相信息分享给家人、朋友和同事,让更多人了解事实全貌,避免他们被不实信息误导。
(三)做文明的“倡导者”
网络空间是大家共同的精神家园,需要每一个人悉心呵护。日常上网过程中,倡导文明发言,以礼待人。在评论区发表客观公正的见解,不恶语相向、不争吵攻击,营造和谐友善的讨论氛围。对于那些积极辟谣、传播正能量的网友给予点赞和支持,鼓励更多人参与到维护网络文明的行动中来。发起或参与网络文明相关话题讨论,分享身边的正能量故事,引导网络风气向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让文明之花在网络绽放。
三不做
(一)不做谣言的“制造者”
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切不可为了博眼球、赚流量、求关注,编造虚假信息。无论是虚构耸人听闻的灾难事故、恶意诋毁他人名誉,还是编造毫无根据的养生秘方、投资理财骗局,任何形式的造谣行为都可能给社会带来极大危害,扰乱正常生活秩序,甚至触犯法律红线。牢记法律底线,尊重事实,不编造、不臆想,这是每个网民应有的责任担当。
(二)不做谣言的“轻信者”
一些谣言往往打着“内部消息”“专家爆料”“亲眼所见”等幌子,极具迷惑性。但我们不能仅凭直觉或片面之词就轻易相信。对于未经证实的小道消息、微信群里疯传的不明链接和信息,不要盲目跟风,避免成为谣言扩散的“帮凶”。培养批判性思维,多问几个为什么,从信息来源、传播途径、内容逻辑等多方面考量,不被虚假表象所欺骗,守护好自己的认知防线。
(三)不做谣言的“助推器”
在社交平台上,手指轻轻一点的“转发”功能承载着信息传播的重任。倘若不加甄别,将疑似谣言的信息随意转发,瞬间就可能让谣言呈几何倍数扩散,造成难以挽回的影响。克制冲动,在转发前停顿一秒,核实确认后再行动,不因为一时的好奇、跟风或所谓的“好心提醒”,让谣言在网络世界肆意横行,为谣言的传播按下“暂停键”。
面对网络谣言,“三做,三不做”并非难事,却需要我们每个人从点滴做起,从每一次上网行为做起。
稿件来源 网安部门
编稿人 马琛
来源:西宁城北公安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