癫痫发作后的危险行走不是“梦游”,而是大脑在“重启”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18 16:33 3

摘要:为什么大脑在经历了一场剧烈的“电风暴”(癫痫)后,会指挥身体做出这种看似有目的、实则完全无意识的行为?这个困扰了医生和科学家近百年的谜题,如今终于迎来了关键的突破。

为什么大脑在经历了一场剧烈的“电风暴”(癫痫)后,会指挥身体做出这种看似有目的、实则完全无意识的行为?这个困扰了医生和科学家近百年的谜题,如今终于迎来了关键的突破。

近日,一项发表在顶级期刊《科学·转化医学》(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上的研究指出,驱动这种危险行为的,并非癫痫本身,而是紧随其后的一场大脑“静默海啸”——海马体中的“播散性抑制”。

想象一下,癫痫发作是大脑神经元过度、同步的放电,如同一场喧闹的狂欢。而播散性抑制则恰恰相反,它是一股缓慢扩散的波浪,所到之处,神经元的电活动会彻底沉寂,就像被拉下了电闸,大脑区域会陷入短暂的“瘫痪”或“重启”状态。过去,科学家们认为播散性抑制是终止癫痫的一种保护机制,但这项新研究却发现,它也可能是一把“双刃剑”。

研究团队通过先进的技术窥见了真相:

在小鼠模型中,他们运用精密的双光子显微镜和光遗传学技术,清晰地观察到在癫痫发作后,大脑深处负责记忆和空间导航的“海马体”率先被播散性抑制波席卷。更重要的是,当他们用光遗传学技术单独诱发海马体的播散性抑制而不引发癫痫时,小鼠同样表现出了无目的的行走行为;而单独诱发癫痫却不引发播散性抑制时,则不会出现此行为。这直接证明了播散性抑制是驱动“癫痫后游走”的充分必要条件。

在人类患者研究中,团队分析了四位癫痫患者手术植入的深部电极数据,发现在部分癫痫发作结束时,同样记录到了与播散性抑制特征一致的极慢速的脑电波动,尤其是在海马体和杏仁核等颞叶内侧结构中。这表明,小鼠身上发现的机制,在人类大脑中同样可能存在。

因为它彻底改变了我们对“癫痫后状态”的认知。患者发作后的意识模糊、混乱和行为异常,并非仅仅是癫痫“累坏了”大脑,而很可能是特定脑区被播散性抑制这场“海啸”冲刷后的直接结果。这为未来的治疗提供了全新的方向:如果我们能开发出药物或设备,专门抑制或阻断海马体中播散性抑制的发生,或许就能从根本上预防这种高风险行为,极大提升患者的安全和生活质量。

来源:捷报来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