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主“动物饼干”争议:越标准之轨,让自信驶回自我维度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11 21:31 2

摘要:近日,博主“动物饼干”的视频引发争议。她的视频内容以美妆、穿搭、营造氛围感为主,而争议点在于她的长相并非主流审美中的“美女”,妆造和许多颜值博主相比也没有那么精致。

「不被规训的自信,是无需通过不断展示来贴近某种“自信”的标准,是不自证也可以。」

近日,博主“动物饼干”的视频引发争议。她的视频内容以美妆、穿搭、营造氛围感为主,而争议点在于她的长相并非主流审美中的“美女”,妆造和许多颜值博主相比也没有那么精致。

(博主“动物饼干”的作品)

有人说,很喜欢博主的视频,喜欢什么妆造就做什么,支持审美多元。也有人认为,博主长得并不好看,这种张扬给人一种“普信”感,吐槽“不好看还不让人说了”。争议扩散后,也有网友嘲讽“动物饼干”营造高智感,实际上学历只有高职。

(网友的不同评论)

好看与否、学历高低的争议之外,许多网友对于“动物饼干”的“普信”的反感带来一个疑问:这种自信为什么冒犯他人?

或许,我们对自信的定义,已悄然改变。

1

冒犯:自我与他者的关系

自信的“冒犯”,生于个体对他人评价的不在意、不讨好。在日常生活中,人的自我价值感往往不是独立生成的,而是在与他人互动中被不断确认和巩固的。例如,他人对个体表达好看、有能力、性格好的认同时,个体感受到自我价值的提升,也更愿意回馈对方相似的情感支持,比如友好的赞赏、更亲密的关系、对社会地位的认同。这种情绪价值有时还能促成实际行动上的反馈,例如和对方达成合作、帮助对方解决问题,等等。(哈佛大学公开课《爱情与自尊》)互惠式的价值认同机制,为彼此带来正向反馈,能够促进人际关系稳定运行。但这一逻辑背后有两个隐含前提,一是他人评价是重要的,能对个体产生情绪或行为上的影响;二是在交往中,价值确认并非单向的输出或主张,而是双向的交换。自信意味着不需要他人的肯定来确定自我价值,始终对自我评价保持积极态度。自信者摆脱了传统交往逻辑中的价值互惠,他们的“张扬”来自于传达出了“我不需要你的认同”“你的评价与我无关”的态度。在社交媒体中,许多观看者默认“发出来就是让人评判的”。“正当”且被不断放大的评判权,和自信者的主张形成了冲突。因此,旁观者不一定是被自信冒犯,而是被剥夺评判权而不满。(“动物饼干”对网友的回应)事实上,个体对张扬的自信感到冒犯和不满,有着更深层的社会文化内因。儒家文化提倡为人谦恭、谦逊、谦和,强调“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这意味着谦虚是有自知之明,即个体可以明确自我优势、认同自我价值,但应当意识到自己仍然存在不足、他者仍有值得学习之处,所以不应过度张扬。“满招损,谦受益”,也让人对外显的自信保持谨慎态度。个体明确了社会文化对自信的范围和边界的“规范”后,通过认同和遵守,维系了这一共识的秩序。例如,许多职场新人不敢对其他同事或上司提出问题、发表意见,因为他们害怕这种行为不会被认为是勇敢、有自信的,而是被评价为越界、自不量力。他们并非真的能力不足,而是害怕自己没有展现出对职场等级结构以及自己身份定位的敏感和尊重。(关于“不要太谦虚”)

2

审判:客体凝视下的标准

自信的“冒犯”与他者和社会文化有关,说明对自信的审判是与外界标准挂钩的。近年来,“普信”成为嘲讽人的热词。诚然,对自我认知有严重偏差的过度自恋,呈现出脱离实际、目中无人的姿态,不仅辣了网友的眼睛,还可能在现实中给别人带来麻烦,这种“普信”是不可取的。(“普信感”表情包)
但“普信”似乎在当下语境中被滥用了。当普通人在社交平台上晒出自己的穿搭妆容,表示这适合自己、喜欢这样的自己时,评论区会出现“可是我觉得这很一般啊”“有的人就是普通却自信”;当普通人分享人生经验、职业规划,坦然表示自己不是985/211但也觉得自己做得很好、努力又优秀时,评论区会有人嘲讽“也没有很优秀吧,但确实挺自信的”。“普信”误伤他人的原因,在于审判标准的异化。当人们认为一个普通人是“普信”的,往往因为这个人的自我认同和ta真实展露的部分有较大差距。而衡量差距的尺子,是美貌、学历、才华、金钱等外界定义的标签,它们被规定为可以量化的“资源”。审判“普信”,实际上是在有意或无意间比较了一个人拥有“资源”的多少。(他人的标准束缚自由的自我)当群体默认“资源多少”是能否自信的评判标准,本质上剥夺了主体自我认同的主导权,让主体被动地来到了客体凝视的中央。自信偏离了原本的定义,具有一种危险的导向:自信应当符合客体凝视的标准,是规训的产物。在电影《好东西》中,老师布置作业,以《记一次难忘的旅行》为题写一篇作文。王茉莉听见同学们分享各种出国经历后,从没出过国的她觉得自己比不上别人,于是想编造自己游玩法国的故事写进作文里。妈妈王铁梅发现后,告诉茉莉,没出过国一点都不丢人。王茉莉最后也明白了,自己正直勇敢有阅读量,一点也不可怜。(王茉莉观念的转变)无论是外貌焦虑还是学历歧视,是才华比拼还是家境之争,没有人经得起无穷无尽的比较和审判。当下,许多人认为“普信”应该是中性词,因为“普通”和“自信”本就不冲突,自信对普通人来说也是很宝贵的品质。看清审判“普信”的标准后,我们继续追问:不被规训的自信是什么样的?

3

界限:规训抑或自由选择

关于“自信”,社交媒体中许多内容给出了自己的答复。有人展示大胆妆容,不为取悦任何人,只为走出自己的风格;有人分享自己的身材虽然不符合主流审美,但在镜头前展示别出心裁的穿搭时依旧自信满满;有人记录自律的生活和达成的目标,彰显时间管理大师对生活的掌控感。诚然,这些内容都传递出了自信的积极姿态,但当自信超越内在状态,成为被观看、被讨论的外在呈现,它可能不知不觉中脱离了心理状态的纯粹表达,变成了一种“展示的自信”。我们要警惕的,正是“展示自信”和“真实自信”界限的模糊。(《个人形成论》,[美]卡尔·R·罗杰斯 著)根据人本心理学,自我分为真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真实自我是个体对自我的实际现实的认知,理想自我是个体对期望的自我状态的认知,二者之间常存在落差,构成自我认同的张力:个体会不断努力以达成理想自我,实现真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统一。社交媒体中的展示自信,大多具有积极、饱满、趋向完美的姿态,更贴近理想自我。但这种姿态可能受“自信应当如此”的社会标准影响,偏离了个体自信的真实程度,成为呈现给他者观看的一种样貌。重要的不再是“我是否自信”,而是“我在他人眼中是否自信”。当自信不再源于内在认同,真实自我和理想自我便会逐渐分离,造成内心的混乱和不安:自信从积极的自我认同,变成了无尽的自证陷阱。(真实的自我认同和自信)在社会文化层面,诸如“我很好”“要自信”“做自己”的口号,表面上确实呼吁了个体表达和自我悦纳,但本质上仍可能是带有标准的规范:你可以有普通的穿搭、普通的妆容、普通的生活,但要普通得精致、走高级风、松弛感满满……“普通”不断被附加各种限定词——我们是否不断创造并且陷入种种新的社会规训,却误以为这是个体自由的选择?在关于博主“动物饼干”的争议中,“美”也是一个高频词。近年来,关于“服美役”的讨论持续火热。有人说,喜欢“美”就追求“美”,自己开心就好,过度设限只会放弃更多应有的选项;有人说,无论形式如何,只要还在追求“美”,“服美役”就永远不会消失。

(单口It’s Great To Be Here)其中,有一个观点是,追不追求美都无所谓,重要的是拥有并坚持可以不追求的选择。或许,这一观点带来些许启示:不被规训的自信,是无需通过不断展示来贴近某种“自信”的标准,是不自证也可以。在电影《阿甘正传》中,珍妮问阿甘是否想象过自己将来会成为怎样的人,阿甘反问,将来的我就不是我了吗?这种不成为任何模样、只忠于自我的人生态度,也体现在了阿甘对于“奔跑”的理解中——什么都不为,只是想奔跑。

(图片素材源于网络)

来源:知著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