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中心,一位急诊医生刚结束一场普通的问诊,他没有动手敲一个字,电脑上的病历却已经写好。
在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中心,一位急诊医生刚结束一场普通的问诊,他没有动手敲一个字,电脑上的病历却已经写好。
秘诀就是AI系统Abridge,它能把医生和患者的对话实时转成结构化病历,甚至连计费代码都配好了。
而这样的场景已经在越来越多的医院变成了现实,医生不必再被困于文书工作,护士也能独立完成心脏超声检查,病人不再被动等待检查结果。
AI已经不再只作为医疗系统的“外挂”,真正的开始参与核心流程,甚至影响部分决策。
这到底是效率革命,还是另一个“技术焦虑”的开始?医生、护士、患者,真的准备好了吗?
医生写病历历来都是医疗工作中最繁琐却又无法省略的一环。
病人多、时间紧,医生还要面对越来越复杂的EHR系统(电子病历)。而Abridge这家公司,想要解决的正是这个问题。
它的做法是:用专门为医疗打造的AI语言模型,把医生和病人的对话实时转录,自动提取诊断信息、主诉、用药记录,最后生成SOAP格式的标准病历。
并且是结构化、带逻辑的病历文档,医生只需要核对一遍,大多数时候连修改都不用。
截止今年6月,Abridge已经接入了Epic等100多家医疗系统,为数千名医生服务。
据公开数据,它帮助每位医生每天节省约2小时的文书时间。
不过,也有人担心,病历是否完整?会不会漏掉重要信息?毕竟医疗不是流水线,每句话都有可能是关键。
从医院反馈来看AI生成的病历准确率已经足够高,医生仍然保留最后的确认权。
真正的变化是,医生能把更多时间放在患者沟通、诊断判断上,而不是对着电脑写文档。
过去做心脏超声检查通常需要专业的超声医生,既麻烦又排队久,但现在一些美国社区诊所,护士也能完成这项操作,而且只需要30秒。
这项技术来自Caption Health,它把AI模型嵌入便携式超声设备中,护士只需按照提示操作,AI会自动识别心脏结构,指导扫描,生成关键指标(EF、LVEDD等),并将结果写入电子病历系统。
它让操作步骤更清晰,避免人为失误,也减少了对超声专科的依赖。
在功能慢病管理中,如心衰、房颤等疾病,它的效率优势明显,对于基层诊所来说,这意味着更快的初筛、更早的干预。
OpenEvidence的出现,把AI医疗又推向了一个新高度,它的目标很直接:让医生在问诊时能快速查到权威诊疗建议。
它的AI系统连接了JAMA、NEJM等1.2万本医学期刊,医生只需在系统里提问,例如“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首选药物是什么”,3秒内就能得到一条带出处的答案,还能直接查看原始文献。
这个功能在临床工作中非常实用,医生不用翻检厚重的指南,也能避免凭经验误判。
7月OpenEvidence完成2.1亿美元B轮融资,估值35亿美元,医生端永久免费,平台通过药企投放的学术广告盈利,目前已覆盖美国40%的执业医生,月均咨询量超850万条。
这类AI系统的出现,并不意味着医生不思考了,而是多一个“可查证”的信息支持工具。
而医院床位紧张,是全球医疗系统的共性问题,Qventus这家公司,做的就是床位调度的“智能大脑”。
它的系统会提前24小时预测住院区是否会“爆仓”,再根据数据自动建议出院安排、手术时间调整等等,很多医院通过它,把平均住院天数缩短了0.6天。
听起来不多,但对大医院来说0.6天就是几十张床的空出,能接收更多病人,直接带来收益。
Qventus的商业模式也很直接:床位年费+节约分成。
今年1月,它完成了1.05亿美元D轮融资,估值超过4亿美元。
Freenome则是一家做癌症早筛的公司,它的做法是:抽一管血,通过AI分析cfDNA、蛋白、免疫反应等多组学数据,判断是否存在早期癌症风险。
这种方式相比传统影像筛查操作更简单,患者负担更小,尤其在结直肠癌等高发癌种中,早筛意义重大。
2024年Freenome完成了2.54亿美元融资,累计融资超过10亿美元,它的检测产品目前正与多家药企合作开发“伴随诊断”,收费模式也清晰:检测+里程碑付款。
当然任何早筛技术都要面对“假阳性”问题,AI也不例外,关键在于筛查只是第一步,后续还需要确诊和干预。
对于医疗系统来说,AI早筛的价值在于把“发现问题”的时间点往前推,为疾病管理赢得时间窗口。
来源:龙医生讲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