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进城挤房” 到 “回村筑巢”,老家盖房成新潮!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18 14:14 1

摘要:春日的皖南乡村,推土机在田埂旁的空地上轰鸣,返乡的程建军正盯着工人给新房浇筑屋顶。“在外打工15年,以前想都不敢想,能在家乡盖起三层小楼,还带个小院子种茶花。”程建军的话,道出了当下许多“归乡人”的心声。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一股“归乡筑巢”热在

【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谢绝转载】

文|钱晓明

春日的皖南乡村,推土机在田埂旁的空地上轰鸣,返乡的程建军正盯着工人给新房浇筑屋顶。“在外打工15年,以前想都不敢想,能在家乡盖起三层小楼,还带个小院子种茶花。”程建军的话,道出了当下许多“归乡人”的心声。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一股“归乡筑巢”热在神州乡村蔓延——从华北平原的农家院落,到西南山区的错落民居,再到江南水乡的白墙黛瓦,越来越多的人带着积蓄、带着期待,回到故土建造属于自己的“理想家”。这股热潮,不仅是农民住房需求的升级,更是乡村活力复苏、城乡关系重塑的生动注脚。

一、从“不愿回”到“抢着回”:乡村变了,人心归了

“以前村里路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拉袋水泥都得靠人力扛;现在水泥路通到家门口,物流车能直接把瓷砖、家具送进门。”在河南周口西华县,刚给父母翻新完老房的王磊,细数着家乡的变化。乡村之所以能吸引人们“归巢”,首先源于基础设施的“蝶变”——这是乡村振兴给“归乡筑巢”打下的第一块基石。

如今的农村,早已不是“落后”的代名词。“四好农村路”织就了便捷的交通网,全国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超过87%,电力供应可靠性比肩城市,5G网络覆盖到了大多数行政村,快递网点更是“村村通”。这些曾经的“短板”,如今成了“卖点”:在浙江衢州,返乡创业者李娜的新房里,智能马桶、中央空调一应俱全,“城里有的舒适感,老家一样不少,还能推开窗见青山”。

政策的“定心丸”更让归乡人吃下了信心。随着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的推进,农民的宅基地资格权、使用权得到明确保障,多地还探索了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有偿退出等机制。“以前怕盖了房没保障,现在证拿到手,心里踏实。”在湖北荆门沙洋县,村民周建国拿着宅基地使用权证,语气坚定。政策的清晰化,让更多人敢把“真金白银”投到家乡的住房建设上,不再担心“竹篮打水一场空”。

二、房子不只是“住处”:从“安居”到“乐业”的新追求

“我的新房一楼是直播间,二楼是客房,三楼是自家住。”在四川眉山丹棱县,返乡做柑橘电商的90后刘悦,把房子建成了“创业基地”。如今的“归乡筑巢”,早已超越了“有个地方住”的基本需求,更多人希望房子能成为“增收的跳板”——这是乡村产业振兴赋予住房的新内涵。

乡村产业的蓬勃发展,让“住房+经营”成了新潮流。在云南大理的民宿村,村民把老院改造成特色民宿,旺季时一房难求;在山东临沂的蔬菜之乡,农户的新房预留了冷库和打包车间,方便线上卖菜;在江西宜春的竹艺村,有人把住房改成手工作坊,直播教网友编竹篮。“以前盖房是‘花钱’,现在盖房能‘生钱’。”刘悦算了一笔账,她的直播间每月能卖出20多万斤柑橘,“房子不仅住得舒服,还是家里的‘摇钱树’”。

对不少农民工家庭来说,“城乡双栖”的住房选择更是理性的考量。在广东东莞务工的湖南人陈卫国,去年在老家衡阳盖了房:“平时在东莞打工,春节、国庆全家回去团聚,老人也能住得舒服。城里买房要几百万,老家盖房几十万就够,还能留个养老的地儿。”城市的高房价、高生活成本,让农村自建房的“性价比”愈发凸显,也让“家乡有个家”成了许多人的“保底选择”。

三、一砖一瓦皆是情:乡愁里的“根”与“暖”

“这房梁用的是老家山上的杉木,门窗雕的是小时候见惯的荷花纹,就想留住点念想。”在安徽黄山歙县,退休教师胡敏的新房充满了乡土元素。“归乡筑巢”的热潮背后,更藏着中国人刻在骨子里的乡愁——这是文化认同赋予住房的情感温度。

对许多第一代、第二代农民工而言,农村是“根”的所在。在浙江温州瑞安,常年在上海做生意的郑海峰,特意把新房建在老宅旁边:“父母葬在村后的山上,守着老宅子,就像守着他们的念想。”建造一所体面的房子,不仅是“光耀门楣”的象征,更是对家族根脉的守护。逢年过节,亲朋好友聚在新房里,聊家常、忆往事,乡村的人情味儿在烟火气中愈发浓厚。

住房更是承载家庭责任的“温暖港湾”。在重庆万州的山区,返乡青年张莉把老房改成了带电梯的小楼:“奶奶年纪大了,爬不动楼梯,装个电梯方便她出行。”如今,不少人归乡建房,是为了给老人一个舒适的养老环境,为了让孩子在自然里成长。在江苏盐城的一个村庄,新建的农房里,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老人的“阳光房”、孩子的“游戏角”——房子的每一处设计,都藏着对家人的牵挂。

四、热潮之下需冷静:让“归乡筑巢”走得更远

“归乡筑巢”热是乡村振兴的积极信号,但热潮之下,也需保持理性。在部分地区,出现了盲目攀比建“豪宅”、占用耕地盖房、房屋设计与乡村风貌脱节等问题。“有的村民把房子盖得又高又大,却常年空着,浪费了土地;有的房子照搬城市风格,跟村里的老桥、古树格格不入。”一位乡镇干部坦言。

让“归乡筑巢”真正服务于乡村振兴,还需做好“规划文章”。一方面,要严守耕地红线和生态红线,通过村庄规划引导农民合理选址、科学建房,鼓励建设绿色环保、体现地域特色的农房,避免“千村一面”;另一方面,要持续壮大乡村产业,只有让归乡人“有活干、有钱赚”,才能避免“房子建好没人住”的尴尬,让“归乡筑巢”从“一时热”变成“长久兴”。

从“进城追梦”到“归乡筑巢”,变化的不仅是人们的选择,更是乡村的模样。当越来越多的农房既有现代生活的便捷,又有乡土文化的温度;当越来越多的人既能在家乡安居,又能在家乡乐业,乡村振兴的美好图景,便在这一砖一瓦的搭建中,逐渐成为现实。这股“归乡筑巢”热,正书写着新时代中国乡村的新故事——一个关于希望、关于根脉、关于美好生活的故事。

来源:董希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