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光待着不过瘾啊,得搞点事情。于是,一个宏伟的计划在他脑子里形成了——修琅琊台!《史记·秦始皇本纪》里写得明明白白:“乃徙黔首三万户琅邪台下,复十二岁。
谁能想到,那位横扫六合、一统天下的秦始皇,一个在内陆黄土高原长大的“旱鸭子”,竟然对那片烟波浩渺的蔚蓝大海,爱得如此深沉?
他老人家,放着咸阳宫里的荣华富贵不尽情享受,偏偏爱往海边跑!
更是大手一挥,征发三万户百姓,在海边建起一座高耸入云的琅琊台。
这还不算完,为了这座台,直接免了这三万户人家十二年的徭役!
乖乖,这手笔,简直是“壕”无人性!
这葫芦里,究竟卖的什么药?难道仅仅是为了吹吹海风,看看日出那么简单?
话说秦始皇嬴政,公元前219年那会儿,第一次东巡,来到了齐鲁大地的琅琊。这老哥们儿一瞅,哎哟,这地儿不错,“大乐之”,一高兴就待了仨月。
光待着不过瘾啊,得搞点事情。于是,一个宏伟的计划在他脑子里形成了——修琅琊台!《史记·秦始皇本纪》里写得明明白白:“乃徙黔首三万户琅邪台下,复十二岁。
作琅邪台,立石刻,颂秦德,明得意。”这阵仗,三万户人家,免十二年徭役,专门伺候这琅琊台的修建。这可不是小数目,搁现在,那也是个超级大项目,能上新闻联播头条的。
那么问题来了,嬴政费这么大劲儿,砸这么多钱和人,建这么个台子,图啥呢?
难道真是钱多得没处花,搞个“面子工程”给自己脸上贴金,向天下人炫耀“朕就是这么牛”?
你别说,还真有那么点意思。你想啊,刚统一天下,江山稳固,天下归心,那必须得让四海八荒都知道咱大秦的威风。
琅琊台高高耸立在黄海之滨,就像一个巨大的广告牌,上面刻着歌功颂德的文字,那效果,杠杠的!用现在的话说,这就是最早的“国家形象工程”,向世界展示大秦帝国的“肌肉”和“软实力”。
这操作,跟咱们现在办个奥运会、世博会,是不是有点异曲同工之妙?都是要展现国力,提升民族自豪感嘛!
可话又说回来,嬴政是何等人物?那是“千古一帝”,能干赔本的买卖吗?显然不能。这琅琊台,绝不仅仅是个摆设那么简单。
它更像是一根“定海神针”,插在了齐鲁这片曾经不怎么“安分”的土地上。要知道,齐国可是六国中最后一个被灭的,反抗情绪那是相当浓厚,是秦朝统治的一块“心病”。
嬴政把琅琊台建在这里,还多次巡视,那意思再明白不过了:“齐鲁的老少爷们儿,都给朕看好了,这儿现在姓秦了!谁敢炸刺儿,掂量掂量后果!”这就像在自家院墙边上立个高高的瞭望塔,既能宣示主权,又能震慑那些想翻墙的宵小之徒。
所以说,这琅琊台,既是嬴政的“得意之作”,更是他稳固东方统治,特别是弹压齐鲁旧势力的一颗重要棋子。你说,这算盘打得精不精?
秦始皇这老哥,有个特别的爱好——巡游。当了皇帝后,屁股底下像是长了钉子,总在宫里待不住。
五次大规模出巡,其中四次都往海边溜达,会稽、碣石、琅琊、之罘,这些沿海景点几乎成了他的“打卡圣地”。
你说奇不奇怪?一个生在内陆,龙兴关中的主儿,怎么就对那一望无际的大海产生了“海岸线强迫症”呢?这里面,门道可深着呢!
难道真是为了看风景、散散心?别逗了,皇帝出行,那可是国家大事,前呼后拥,耗费巨大,哪能跟咱们老百姓似的,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他一次次不辞辛劳地跑到海边,首先考虑的还是“江山稳固”这四个大字。
你想啊,秦朝疆域辽阔,尤其是东南沿海地区,那是新征服的地盘,人心是不是真的归附了?地方官吏有没有阳奉阴违?这些都是嬴政心里的疙瘩。
亲自去瞅瞅,亮个相,敲打敲打,让那些地方势力知道,“天高皇帝不远,朕的眼睛盯着你们呢!”比如对齐鲁故地,他格外上心,又是设郡县,又是修驰道直通,琅琊台更是重点工程。
公元前218年,他再次东巡到芝罘,回来路上还特意拐到琅琊看看。这份“关照”,那可不是一般的深。
再者,海边有啥?有宝贝啊!最直接的就是“渔盐之利”。李贺诗里说“嬴政梓棺费鲍鱼”,《史记》也记载嬴政死后用鲍鱼掩盖尸臭,这说明啥?说明那时候鲍鱼已经不是稀罕物,秦朝的渔业规模小不了。老百姓肚子填饱了,社会才能安定。
更重要的是盐!“国之大宝”,古代国家财政收入的大头。像现在的嘉兴海盐县,公元前222年就设县了,为啥叫海盐?“海滨广斥、盐田相望”,那盐多得跟不要钱似的(当然还是要钱的)。控制了盐,就等于捏住了经济命脉。
嬴政能放过这块肥肉?他频频巡视沿海,也是在宣示对这些重要资源的控制权。这就像一个精明的生意人,总得时不时去自己的金矿、油田转转,一个道理。
还有一点,不能不提,那就是国防。别看秦国起家在西北,但在统一战争中,水上力量就已经崭露头角了,尤其是在巴蜀、江南地区。
统一后,面对漫长的海岸线,海防意识也得跟上。在东越、闽越这些地方(今天的苏浙闽一带)搞军事戍防,那都是为了“防隔内外,禁止淫佚”。这“海岸线强迫症”的背后,其实是这位千古一帝对国家长治久安的深层焦虑和精心布局。你说,他这脑子,是不是比计算机还转得快?
提到秦始皇与海,就绕不开一个传奇人物——徐福,以及他那神神秘秘的“海外求仙”之旅。公元前219年,齐地方士徐福给秦始皇上了一道奏折,说海上有三座仙山:蓬莱、方丈、瀛洲,山上有仙人,还有能让人长生不老的仙药。
嬴政一听,眼睛都亮了,当即拍板:去!要人给人,要船给船,几千童男童女,浩浩荡荡就出发了。这事儿,听着就像是“神棍遇上了冤大头”,一个敢吹,一个敢信。难道雄才大略的秦始皇,真就被徐福这套“画大饼”的嗑儿给忽悠瘸了?
从表面看,嬴政对长生不老的渴望,那是相当执着。徐福第一次出海无功而返,回来编瞎话说被大鱼挡了路,要强弓劲弩才能射杀。
嬴政非但没砍他脑袋,反而真给了他装备,支持他二次出海。这次规模更大了,《史记·淮南衡山列传》记载,男女三千人,还带了五谷种子和百工技艺。
这架势,哪像是单纯找药,简直就是一支小型“殖民开拓团”啊!这就让人不禁要打个问号了:嬴政是真傻,还是揣着明白装糊涂,将计就计呢?
有学者就提出,所谓的“长生不老药”,可能只是一个幌子,一个美丽的借口。嬴政真正的目的,或许是想借徐福之手,去探寻海外未知的世界,开疆拓土,获取更多的海洋资源。
你想想,那支队伍里,有男有女,有军人护航,有工匠提供技术支持,这配置,完全具备在海外建立据点的能力。
嬴政会不会是这么想的:“你徐福不是能吹吗?行,朕就给你个机会,你去吹,顺便给朕探探路。
找到了仙药,朕长生不老;找不到仙药,你要是能给朕弄块新地盘回来,那也是大功一件!”这就像老板派员工去开发新市场,明面上说是去“学习交流”,实际上是去“抢订单、占地盘”。
而且,徐福第一次失败后,嬴政不仅没罚他,还加大了投入。这不符合一个被欺骗后恼羞成怒的君主的正常反应。
除非,嬴政从徐福的“失败汇报”中,听出了弦外之音,看到了海外世界的冰山一角,从而更加坚定了向海外拓展的决心。徐福说有大鲛鱼挡路,或许是描述了航海的艰难险阻;说要弓弩射之,或许是暗示需要更强的武力保障。
嬴政大手一挥,要啥给啥,这气魄,这投入,难道仅仅是为了那虚无缥缈的几颗药丸子?
恐怕,这位千古一帝的棋局,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得多。徐福究竟是“大忽悠”还是“大航海家”,嬴政是“求仙心切”还是“深谋远虑”,这出历史大戏,真是越品越有味儿。
一提到大秦帝国,我们脑海里浮现的,多半是气势恢宏的兵马俑军阵,是蜿蜒万里的长城。这些都是陆地上的奇迹。
可谁能想到,这个从西北内陆崛起的“黄土汉子”,竟然还憋着一股劲儿,要到那波涛汹涌的大海里去闯荡一番呢?秦国在统一之前,就已经开始鼓捣自己的水上力量了,这可真是让人有点“万万没想到”。
其实,秦国的水军,最早并不是为了远洋航行,而是为了内河作战。在吞并巴蜀、攻伐楚国的过程中,长江、汉水等内河水道是重要的交通线和作战区域。
没有一支像样的水师,光靠“小米加步枪”的陆军,想搞定南方这些水网密布的国家,那简直是“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翻版。
史书上说,秦国的水军“主要在巴蜀地区建设,统一后又在江南各地发展”,这就说明,人家早就在为水上作战做准备了。战船种类也不少,有高大的楼船,相当于水上堡垒;有轻便快捷的艨艟、斗舰,负责突击和近战。
船上士兵除了钩拒这些水战专用家伙,弓弩长枪那也是标配,甚至还有火攻用具。这装备,拿到当时的水战江湖,也算是“豪华配置”了。
统一六国后,秦朝的疆域一下子扩展到了漫长的海岸线。以前在内陆,主要防着北边的匈奴,修长城就行了。现在海岸线这么长,总不能也修一道“海上长城”吧?那不成“精卫填海”了?所以,发展和加强海军力量,就成了维护海疆安宁、巩固统治的必然选择。
在东越、闽越这些沿海地区(也就是今天的江苏、浙江、福建一带)实行军事戍防,派兵驻守,这背后也需要水师的巡逻和支持。
不然,光有陆军在岸上待着,海上的事儿你管得着吗?海盗来了怎么办?敌对势力从海上渗透怎么办?这些都是现实问题。嬴政那么精明的人,能想不到这些?所以,秦朝水师的发展,是国家战略的需要,是“形势比人强”的必然结果。
更深一层想,嬴政那么大的野心,难道就满足于眼前的这点地盘?徐福东渡的故事,不管真相如何,至少说明秦始皇对海外世界是有想法的。而任何向海外的探索、扩张,都离不开强大的海军作为后盾。没有船,没有能打仗的水兵,一切都是“镜中花,水中月”。
虽然秦朝的水师可能还主要停留在近海防御和内河作战的层面,离真正的远洋海军还有差距,但这种“下海”的意识和初步尝试,本身就意义非凡。这就像一个原本只擅长短跑的运动员,突然开始练习游泳,虽然姿势可能还不太标准,但那份敢于尝试新领域的勇气和决心,就值得点赞。秦始皇的这盘大棋,陆地上要稳,海面上,他也想“浪”一把!
结语回顾秦始皇的海洋经略,无论是琅琊台上俯瞰沧海的雄心,还是徐福船队驶向未知深蓝的决绝,都展现了这位千古一帝超越时代的眼光和魄力。他不仅仅满足于陆地的统一,更将目光投向了广阔的海洋,试图将帝国的权杖延伸到目力所及的每一个角落。
秦始皇的这些海洋探索与投入,究竟是高瞻远瞩、为后世中华开启海洋文明埋下了伏笔,还是仅仅一代雄主在权力巅峰时期的“任性”挥洒,最终随着帝国的迅速崩塌而未能结出硕果,反而加重了民间的负担呢?
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真知灼见,点赞、转发支持一下,也别忘了关注@明哥聊历史,听我为您解读更多历史的“B面故事”!
参考文献及作者
《史记·秦始皇本纪》 - (汉)司马迁
《水经注》 - (北魏)郦道元
《越绝书》 - (东汉)袁康、吴平(传)
《史记·淮南衡山列传》 - (汉)司马迁
《山东通志》 - (清代官方及后续编纂)
《三齐略记》 - (晋)伏琛
《元和郡县志》 - (唐)李吉甫
来源:明哥聊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