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富到17代的家族:在上海拥有近千套房子,子孙大多上哈佛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11 19:37 1

摘要: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有句老话叫“富不过三代”,意思是家族的财富和荣耀往往传不了几代就烟消云散。放眼历史,像三国时的袁绍家族、唐朝的李氏皇族,哪一个不是昙花一现?可偏偏有个家族,像个异类,生生打破了这条铁律,硬是富了17代,到现在还屹立不倒。

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有句老话叫“富不过三代”,意思是家族的财富和荣耀往往传不了几代就烟消云散。放眼历史,像三国时的袁绍家族、唐朝的李氏皇族,哪一个不是昙花一现?可偏偏有个家族,像个异类,生生打破了这条铁律,硬是富了17代,到现在还屹立不倒。

这个家族就是贝氏家族,一个从明朝发家、跨越500多年风雨的传奇存在。他们在上海坐拥近千套房产,子孙后代更是频频敲开哈佛等世界顶级学府的大门,成了中国家族史上的一座丰碑。

你可能会问,一个家族怎么可能富这么久?是靠运气、靠关系,还是有什么秘诀?说实话,贝氏家族的成功绝对不是天上掉馅饼,而是靠一代又一代人的智慧、眼光和坚持。

他们从一个小小的草药摊起家,一步步做到药材巨贾、金融大亨,再到房地产巨头,每一步都踩准了时代的节奏。更牛的是,他们把教育当成家族的命根子,子孙后代个个争气,硬生生把“哈佛”变成了家族标配。

一、草根开局:从明朝草药摊到苏州药肆

贝氏家族的故事,得从500多年前的明朝说起。创始人叫贝兰堂,浙江兰溪人,家里穷得叮当响。兰溪那地方山多草多,自古就出草药,贝兰堂从小跟着家里人上山采药,学了点制药的手艺。长大后,他不甘心守着山沟沟过日子,决定出去闯一闯。

他挑了个好地方——苏州。明朝时候的苏州,那可是江南的中心,经济发达,商贾云集,人多得不得了,对药材的需求自然也大。贝兰堂就带着一筐子草药,在苏州南濠街支了个小摊,开始卖药。

那时候,摆摊可不是啥轻松活儿。每天天不亮就得起来,走街串巷吆喝,风吹日晒不说,还得跟一堆同行抢生意。顾客又挑剔,药不好人家扭头就走。

贝兰堂知道,要想站住脚,光靠吆喝不行,得有真本事。他就使了个招:保证药材质量,亲自给顾客把脉看病,还不收诊费。这招听着简单,但在那个年代,真是下了血本。结果呢,慢慢地,街坊邻居都认准了他,摊子生意火了起来。

攒了点钱后,贝兰堂在南濠街租了个铺面,开起了“贝氏药肆”。这就算正式扎根了。药肆不大,但名声越来越响,生意越做越大,贝兰堂也赚到了人生第一桶金。

贝兰堂不光会做生意,还有眼光。他知道,家族要长久,不能光靠自己赚钱,得立规矩。他定了家规:勤俭节约、诚信待人、重视教育。这几条听着老套,可后来成了贝氏家族传家500多年的“法宝”。

二、步 药材世家到商业帝国:家族崛起

贝兰堂去世后,儿子们接手了药肆。第二代、第三代没掉链子,把生意越做越大,贝氏药肆成了苏州一带响当当的招牌。到第六代贝潜谷的时候,家族已经不满足于只卖药了。

贝潜谷是个有野心的人。他觉得光做药材生意太小打小闹,得往外扩。他拿家族的钱开了几家商铺,卖丝绸、茶叶,生意越做越广。那个年代,苏州是江南的经济命脉,贝潜谷抓住了机会,家族的商业版图一下子铺开了。

他还特别重视家族的凝聚力,弄了个“义庄”,就是家族的福利机构,给族人发点补贴,帮穷亲戚交学费。他老跟子孙说:“读书才能兴家。”这话后来真成了贝氏家族的传家宝。

到第七代贝慕庭,家族彻底起飞了。贝慕庭赶上了清朝的好时候,国家经济正旺,他把药材生意做到全国,甚至卖到了海外。不仅如此,他还开了钱庄,放贷款、做汇兑,等于把金融业也玩起来了。

贝慕庭手腕高,人也仗义。他捐钱修桥铺路、办学堂,在苏州名声特别好。那时候,贝氏家族已经跟另外几大富豪并称“苏州四大巨富”,财富和社会地位都到了顶峰。

三、近代腾飞:颜料大王和金融巨子的时代

到了近代,中国社会大变样,贝氏家族又抓住了新机会。第十代有个狠角色叫贝润生,堪称传奇。

贝润生1870年出生,小时候家里穷,16岁就跑到上海,在瑞康颜料行当学徒。他脑子活、学得快,没几年就混成了经理,28岁当上道元,把整个颜料行管得服服帖帖。到37岁,他已经是上海颜料界的“大哥大”了。

1917年,贝润生干了件大事:花80万银元,从民政总长李钟钰手里买下了苏州的狮子林。狮子林是苏州四大名园之一,历史悠久,文化味儿浓。贝润生砸钱修缮,把它弄得更漂亮,本想开放给公众逛,可惜后来抗日战争打起来,没搞成。1949年后,家族后人把狮子林捐给了国家,成了今天的旅游景点。

贝润生不光玩颜料,还搞房地产、金融,开银行、钱庄,家族的钱跟滚雪球似的越滚越大。

同一时期,家族还有个牛人叫贝哉安,是贝润生的堂弟。贝哉安留学日本,学了经济学,回国后进了上海银行,靠本事和家族背景,很快就爬到了高位。他看准了上海房地产的潜力,大手笔买地买房。那时候上海正起飞,地价蹭蹭涨,贝哉安这一波操作,直接让家族在上海攒下了近千套房子,黄浦、徐汇这些黄金地段全是他们的产业。

四、教育为王:哈佛成了家族标配

贝氏家族能富17代,最硬的底牌就是教育。从贝慕庭搞义庄帮族人读书开始,家族就认定:知识才是命根子。

到了近代,教育这块儿彻底开挂。第十五代贝祖诒,小时候读博习书院,成绩拔尖,后来跑去美国,进了哈佛学经济学。毕业后回国,他扎进金融圈,干得风生水起。

贝祖诒的儿子贝聿铭更牛。1917年出生于广州,1935年去美国,先上麻省理工,后来转到哈佛,跟着建筑大师格罗皮乌斯混。贝聿铭在建筑界混成了顶流,卢浮宫玻璃金字塔、苏州博物馆、中银大厦,全是他设计的,被人叫“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他给家族争足了脸。

贝聿铭三个儿子也争气,全上了哈佛,一个搞建筑,一个做商业,一个玩设计,个个有出息。家族其他后代也好不到哪去,哈佛、耶鲁、MIT,顶尖学校随便挑。

贝氏家族的教育不光是为了拿文凭,他们还讲品德、讲责任。家里常说:“学好了得回报社会。”这点从贝聿铭身上就能看出来,他功成名就后,还给中国设计了好几座地标建筑。

贝氏家族能传17代,靠的是啥?简单说,勤奋加智慧,再加上点家族团结。

从贝兰堂的草药摊,到贝潜谷的药肆,再到贝慕庭的商业帝国,每一代都在自己的时代里抓住了机会。到了近代,贝润生搞颜料、贝哉安玩房地产,家族总能踩准风口。

教育这块儿更是没停过。从贝慕庭资助族人读书,到贝祖诒、贝聿铭跑去哈佛,家族硬是把“读书兴家”玩成了传统。子孙后代个个有本事,家族竞争力从来没掉过。

还有一点,家族特别团结。贝氏有个传统,族人互相帮衬,谁有难处大家搭把手。家规也严,勤俭、诚信、教育,这几条500多年没变过,成了家族的“行为准则”。

贝氏家族有钱,但没忘本。他们一边赚钱,一边干公益,修桥铺路、捐资助学,社会名声特别好。

贝慕庭那会儿就弄义庄,帮族人读书,还修了好几条路。贝润生修狮子林,虽然没开放成,但后人捐出去,也算圆了他的心愿。贝聿铭更不用说,苏州博物馆、香山饭店,都是他给国家的礼物。

这种回馈社会的做法,不光是良心活儿,还给家族攒了人脉和口碑,让他们在社会上站得更稳。

贝氏家族500多年的故事,讲白了就是一部奋斗史加智慧史。他们的经验,咱普通人也能学点啥。

首先,勤奋和眼光得有。贝氏每代人都靠自己打拼,抓住了时代的机会。咱不一定能富17代,但努力加上点脑子,总能混得不错。

第二,教育真不能省。贝氏把读书当命根子,子孙后代个个成才。咱要是想让自己家过得好点,也得让孩子多学点东西。

第三,团结很重要。贝氏家族靠互相帮衬走到今天,咱家里人要是能拧成一股绳,啥事都好办。

最后,有能力就多帮帮别人。贝氏捐钱捐物,落了好名声。咱不一定捐大钱,但帮点小忙,也能给自己攒点人缘。

贝氏家族,从明朝一个小药商,到上海滩的房产大佬,再到哈佛的常客,500多年愣是没倒。他们用勤奋、智慧和教育,证明了“富不过三代”就是个笑话。他们的故事听着像传奇,但剥开一看,都是实打实的努力和脑子。咱普通人可能没他们那条件,但学学他们的思路,总没错。

来源:孔甲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