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明朝有个叫丰坊的富二代,就干了这么件让当时人骂“疯魔”、却让后世书法家拍案叫绝的事——家里藏着十代人攒下的“万卷楼”,考乡试拿了第一成“省状元”,转头就变卖田产、散尽家财,就为了收碑帖、练书法。
你见过放着“省状元”的锦绣前程不奔,反倒把家底败光、一门心思扎进书法里的人吗?
明朝有个叫丰坊的富二代,就干了这么件让当时人骂“疯魔”、却让后世书法家拍案叫绝的事——家里藏着十代人攒下的“万卷楼”,考乡试拿了第一成“省状元”,转头就变卖田产、散尽家财,就为了收碑帖、练书法。
最后反倒被启功先生夸“草书直追晋唐”,这到底是“傻”还是“人间清醒”?
出身顶配:富二代+省状元,他偏要“自毁前程”
丰坊的起点,搁在明朝就是“天胡开局”。
祖上十代藏书,建了座大名鼎鼎的“万卷楼”,里面堆着1万多件宝贝——有王羲之、颜真卿的真迹摹本,有欧阳询、柳公权的碑帖拓片,还有各种失传的古籍。
丰坊打小就泡在楼里,不是看书就是临帖,字还没认全,就摸透了名家笔法的“门道”。
更厉害的是,他不是只会“啃老”的书呆子。正德十四年(1519年),他去考乡试,凭着一身扎实的学养,直接拿了第一名,成了妥妥的“省状元”。
搁旁人身上,这下一步就是进京考进士、做官,从翰林院起步,一路往上升,光宗耀祖指日可待。可丰坊偏不——他看着手里的“省状元”榜单,满脑子想的不是官场仕途,而是“家里的碑帖还不够多,得再收点真迹临习”。
疯魔到极致:变卖家产收碑帖,7万件藏品全吃透
丰坊对书法的痴迷,已经到了“不管不顾”的地步。
家里原有的1万卷藏书、碑帖,他翻来覆去临了十年,觉得“不够味”——“要临就临真迹,要学就学最正统的笔法!”为了收更多名家真迹,他开始变卖家里的田产、商铺,甚至把祖上传下来的玉器、字画都拿去换钱,一门心思往碑帖上砸。
别人收书是“论本买”,他是“论万卷收”。硬生生把“万卷楼”的藏品从1万件扩充到7万件——从魏晋的残碑到唐朝的名家帖,从楷书的范本到草书的孤本,几乎把当时能找到的“书法宝贝”都收齐了。
更可怕的是,这7万件藏品,他不是摆着当“收藏品”,而是件件都临、字字都抠。每天天不亮就起床,临帖到深夜,据说他能背下《兰亭序》的每一个笔画走势,能说出《九成宫》每一个字的结构比例。
有人骂他“傻”:“放着好好的官不做,把家底败光,以后喝西北风?”他却笑:“有碑帖在,有笔法在,比什么都强。”
启功夸他“追魏晋”:《草书中庸》藏着毕生真功夫
痴迷到极致,自然能练出“真东西”。
丰坊晚年,写了一本《草书中庸》,直接被嘉靖帝点名“奉敕而作”——3600多个字,每个字才2厘米大,却把他一辈子的书法精髓全装进去了。
你看这帖里的字:中锋运笔,线条像拧过的绳子,有劲儿却不生硬;体势舒展得像展开的画卷,笔画之间用“提按”“转折”悄悄衔接,气脉通得像一条流不停的河;草书的狂放里藏着楷书的规整,刚劲里带着柔和,既有王羲之的飘逸,又有颜真卿的雄浑,妥妥的“晋唐风骨”。
后来启功先生看到这卷真迹,忍不住拍案:“丰道生草书直追晋唐,神采焕悦,殊胜宋元间诸家!”意思是,丰坊的草书水平,能直接跟魏晋、唐朝的名家比,比宋元那些书法家还厉害——要知道,宋朝之后,能见过这么多晋唐真迹、还能吃透笔法的人,没几个!
咱们普通人练字,不用学他“变卖家产”,但能学他两个“笨办法”:
1. 临帖要“真”:丰坊临的是真迹,咱们没这条件,但要选“正统帖”——比如他的《草书中庸》,字字清晰没缺损,全是晋唐笔法,比瞎练“江湖体”强百倍;
2. 练得要“专”:别今天练楷书、明天练草书,像丰坊那样,先吃透一家(比如先把《草书中庸》的草法摸透),根基稳了再学别的,才不会“飘”。
丰坊这辈子,放着“省状元”的官运不享,散尽家财只追书法,在外人眼里是“傻”,在他自己心里,却是“活明白了”——比起功名利禄,能把晋唐的笔法藏进自己的字里,才是最值得的事。
你觉得丰坊是“傻”还是“清醒”?
要是你有他那条件,会像他一样“死磕”书法吗?
或者你练字时,有没有过这种“不管不顾”的痴迷时刻?评论区聊聊~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