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抗战后期的重庆,当年流传着一张很有名的照片,一个老太太坐在正中间,她的左边是抗日名将陈铭枢将军的夫人朱光珍和周恩来的夫人邓颖超,右边是廖仲恺先生的夫人何香凝及我党的传奇特工黄慕兰,其他的不是民国高官的夫人就是高级将军的太太。
在抗战后期的重庆,当年流传着一张很有名的照片,一个老太太坐在正中间,她的左边是抗日名将陈铭枢将军的夫人朱光珍和周恩来的夫人邓颖超,右边是廖仲恺先生的夫人何香凝及我党的传奇特工黄慕兰,其他的不是民国高官的夫人就是高级将军的太太。
是什么样的人能有如此的待遇,就是如宋美龄这样的,怕也是很难让何香凝老人在身边陪坐的,至少可以说,能让国共两党及民主人士都高度认可的人,在当时还是不多的。
这位老太太的来头可不小,她叫赵洪文国,是被人称为“游击之母”的抗日英雄,她毁家纾难,散尽家财抗击日寇,一家为国捐躯的至亲,就多达三十余人,她也被誉为“民族之母”。
赵洪文国有个很响亮的绰号,叫做“双枪老太婆”,一般来说,作为我们这些成长于新中国的人一提起这个词,脑海中立即闪现的,肯定是《红岩》中的人物,那个威风凛凛的“华蓥山游击队长”, 手持双枪,身手不凡,给人的印象实在是太深刻了。
历史上的确是有“双枪老太婆”的,但原型却不是这个华蓥山的老英雄,而是东北人,一位在抗战中让鬼子闻风丧胆、民众肃然起敬的巾帼英雄,她就是赵洪文国。
描写赵洪文国的电视剧有不少,在正剧《解放大西南》中也有她的大幅描述,她坐着一群小土匪抬着的滑竿,来到蒋介石下榻的军校门口时,被哨兵拦下,只见她拔出双枪将两旁的吊灯打下,双方对峙,眼见就要发生冲突。
此时,正好蒋介石从外面回来,见状后立即上前,只见蒋介石一声“不知文国大姐驾到,有失远迎”,然后毕恭毕敬地将老太迎了进去,可见当时的蒋介石对她有多尊重。
剧情当然是虚构的,但当年她在重庆之时,的确是受到蒋介石很高礼遇的,不仅亲自接见了这位抗日英雄,还给她题写了牌匾,称赞她是“抗战之母”;宋美龄更是请她到府上,送了一堆的礼物。
当时重庆的报刊上,频频出现赵洪文国的名字,无论是国民党还是共产党,更或是民主党派,都将她奉为座上宾,她不顾年近七十岁的高龄,奔赴在各个集会现场,慷慨激昂地宣讲抗日,她的事迹感染了每一个听众,在当时引起了极大地反响。
赵洪文国,娘家名叫洪文国,满族镶黄旗,1881年出生在辽宁岫岩的一个贫苦家庭,在那个年代,女性的地位是非常低的,她共有七个兄弟姐妹,是个非常贫穷的大家庭,能吃顿饱饭是她最大的愿望。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她从小就吃苦耐劳,性格倔犟,上山采蘑菇,下地挖野菜,跟着父亲打猎,随着母亲纺织,是那个时代最底层女孩的真实写照。
17岁时,她嫁给了一个同样一贫如洗的农民赵玉堂为妻,便在名字前加了夫家的姓,出嫁后的她与丈夫齐心协力,共同奋斗,家境逐渐有了起色。
她生有八个女儿和四个儿子,让人称奇的是,这些孩子都活了下来,这在那穷乡僻壤之地和缺医少药的年代,是非常罕见的,孩子们在精明母亲的率领下,赵家日益兴旺。
经过几十年不懈的努力,在夫妻二人的打理和孩子们的助力下,整个家族得以迅速腾飞,到了上世纪二十年代末,赵家已经成为当地有名的大户人家了。
赵洪文国严令家中女人不许缠足,无论男女皆要读书学习,她生性豪爽,不是那种吝啬之人,富足后的她乐善好施,时常周济穷人,在四邻八乡中有着很好的口碑,这也为她后来登高一呼,就能聚集起一众人马打下了基础。
可是,“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日寇入侵,山河破碎,东北人民饱受日本人的欺凌和残害,赵家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肆意践踏,不但人身安全没有保障,财产也损失严重,每天都在暗无天日的恐惧中生活。
当时,她的儿子赵侗在牡丹江警察分署当了警察,在警察署长邓铁梅的带领下,成立了“东北民众自卫军”,后来由赵侗继任司令,队伍被鬼子围剿后,赵侗回乡重新拉起了队伍,继续与日寇抗争。
赵洪文国非常支持儿子,由于她在当地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力,也有着雄厚的家底,在她的号召和全力的支助下,赵侗很快就成立了一支有着一定规模的抗日武装,而此时的赵洪文国,早已是年过五旬的老太太了。
也就是从这时起,赵洪文国开始学习骑马打枪,她勤奋练习,枪法也日益精进,能双手打枪,百发百中,成为队伍中数一数二的神枪手,而随着与日寇战斗的增多,她的事迹也被人们广为传播,在东北大地上,人们都知道有一个让鬼子闻风丧胆的“双枪老太婆”。
凶残的日本鬼子对她是恨之入骨,将赵家大宅付之一炬,并对她的队伍进行疯狂的围剿,赵洪文国不屈不挠,在黑山白水的林海雪原中,与日寇周旋、血战。
她连年征战,经历大小战役300余次,杀敌4000余众,俘日伪军警2000余名;在多年的战斗中,这支抗日队伍日渐壮大,成了东北地区主要的抗战队伍之一,沉重地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
而赵氏一家三十多人也付出了生命代价,但是,赵老太太却依然继续战斗,坚持在杀敌的第一线。
1934年,部队在日寇的围剿中遭到惨败,赵洪文国带着全家来到了北平,不久后,又重新拉起了队伍,她先后组织了辽南“少年铁血军”“华北国民抗日军”,与日寇和投降的汉奸部队对战,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的不屈精神。
全面抗战爆发后,赵洪文国南下武汉,她一面大力宣传抗日,一面筹集军火和经费,给依然坚持在京津一带抗日的儿子赵侗以支援,后来又带着两个女儿组建了“抗日光复军”,去太行山开辟敌后根据地。
左三为赵侗
值得一提的是,此时的她并不隶属任何派系,是民间自发组织的独立抗日武装,这在当年也是极为少见的存在,自然也引起各方高度的关注,都想方设法要将这支武装纳入自己的体系,但均遭到赵老太太的拒绝。
由于赵洪文国的美名满天下,1939年1月,国民政府邀请她前往重庆,蒋介石亲自接见了这位抗日英雄,称赞她是“抗战之母”;冯玉祥将军更是与赵老太太成为挚友,赞她是"女中豪杰",给她的题词为“句句英雄话,愧死男儿汉”。
而我党的朱德、彭德怀等共产党高级领导,都对赵洪文国的抗日贡献表示赞许,并希望她能加入共产党的抗日队伍。
然而,赵洪文国却不想受制于任何派系,她甚至拒绝了蒋介石提供的经费和军火,坚持其独立性,她一门心思地就想打鬼子,不想参杂在派系间的争斗中。她又重新回到抗日前线,与儿子赵侗组织晋察冀游击纵队,一起抗击日寇。
1939年的12月,赵侗在河北的转战途中遇到鬼子的袭击,在战斗中壮烈牺牲,年仅28岁,同时牺牲的还有他20岁的妹妹赵理智,部队也被打散。
白发人送黑发人,一下失去两个孩子的赵洪文国悲痛欲绝,但是,坚强的她并没有一蹶不振,她没有倒下,仍然坚持抗日,其毅力和决心令人汗颜。甚至又把自己更小的子女送至抗战队伍中去!
可是,厄运再次降临到赵洪文国的头上,就在日本宣布投降的前一天,与她相依为命的丈夫去世,此时的她万念俱灰,处理完老伴的丧事之后,她隐居北平,不问世事,深居简出,准备安度晚年。
平津战役后,赵洪文国出于对我党在东北的土地政策的不满,她率全家南下重庆,对她的到来,蒋介石大喜过望,给钱给枪,授命她组建了冀热辽边区游击第二路绥靖纵队,让她的第四子赵连中担任总司令。
从此,赵洪文国重新出山,铁了心地要紧跟蒋介石与人民为敌,她招集旧部,封官许愿,很快便聚拢了一大批土匪和国民党溃兵,给我军解放大西南的战略布署,制造了很多的麻烦。
重庆解放后,蒋介石在成都组织“川西会战”,并收罗了大批地方武装建立游击区,对我军进行袭击和骚扰,妄图在大西南建立根据地,赵洪文国自然是其中一支重要的力量。
此时的国民党败局已定,“川西会战”无果而终,蒋介石逃往台湾,国民党军和各地方反动势力纷纷投降,然而,赵洪文国却决心要与新生政权顽抗到底,为蒋介石殉葬。
她以早年积攒下的声名和威望,纠集起数千人的队伍,辗转在川西一带打游击,她纵兵劫掠,无恶不作,面对百姓的反抗则毫不留情地以屠杀来泄愤,昔日的抗日英雄早已沦为川西悍匪。
我军也曾对赵洪文国进行劝降,可是全然没有效果,这个赵老太太即使在手下的一个团已经起义的情况下,还是坚持要与我军对战到底,她率领这些土匪们盘踞在什邡县的龙门山,继续与人民为敌。
1950年3月,赵洪文国勾结已经起义的国民党每302师两千余人发动了叛乱,他们围攻县城,占领区公所,杀害我十余名军代表,其手段之残忍,真的是令人发指。
在赵洪文国的指挥下,周边地区啸聚起两万余众,叫嚣着要完成“复国大业”,全川震动,当时印度新德里的电台播称这里是“小台湾”。
这帮土匪们四处烧杀抢掠,滥杀无辜,对我党的地方干部和家属,统统格杀勿论,在此次的叛乱中,她共计杀害了三百余名共产党人和无辜的群众,所犯的罪行罄竹难书。
西南军区司令员贺龙得知消息后,立即调集部队进行平叛,这群乌合之众在我军强大的攻势下,没几天便土崩瓦解,赵洪文国的队伍也作鸟兽散,她化装成农妇躲了起来,但立即被人举报而被我军活捉,不久后,赵洪文国被枪决。
来源:青林知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