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想第一时间就看到这个展览”“之前参观淄博琉璃艺术展的时候,看到海报后就一直关注什么时候能看到展览”……9月9日,由国家文物局、国家档案局、中国国家博物馆主办的“国际友人与中国抗战——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专题展在国家博物馆开幕
转自:中国旅游报
□ 本报记者 邓敏敏
“我想第一时间就看到这个展览”“之前参观淄博琉璃艺术展的时候,看到海报后就一直关注什么时候能看到展览”……9月9日,由国家文物局、国家档案局、中国国家博物馆主办的“国际友人与中国抗战——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专题展在国家博物馆开幕。现场不少市民游客在等待开幕式结束后,第一时间现场感受“以物述史,重温那段战火纷飞的抗战岁月,重现用鲜血和生命凝结的国际情谊”。
为更好地纪念世界上爱好和平与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等各种反法西斯力量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给予的宝贵援助和支持,国家博物馆在“国家展览”计划中精心策划推出本次展览。通过“报道·发声”“军事·战斗”“救护·医疗”“援助·捐赠”4个单元,300余件(套)实物、400余张照片,系统展示抗日战争中那些跨越国界的人性光辉和全世界正义力量共同铸就的并肩作战的精神丰碑。在今年丰富的抗战主题展览中,提供了用“他人之眼”看中国的一个视角,很多展品和图片是首次展出。
80多年前,一群不同信仰、不同肤色的国际友人来到战火纷飞的中国,用热血在东方主战场铸就了人类反法西斯史上壮丽的国际主义诗篇。是什么力量让他们跨越山海,将中国人民的苦难扛作自己的责任?这个展览就有答案——
展览以“报道·发声”单元开篇,第一件文物就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行李箱。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策展人黄黎介绍说:“我们展览的第一件文物,是埃德加·斯诺的行李箱。当时全民族抗战尚未启幕,这位外国记者凭借敏锐洞察力,捕捉到中国大地上一股撼动时代的新生力量。这股力量,正是后来改变中国命运的关键火种。而他以所见所闻著就的《红星照耀中国》,更让世界第一次透过文字,真切了解中国共产党对抗战的态度、主张、战略和敌后战场的真实情况。此次展览,我们以这只行李箱为叙事起点,串联起文物、历史图片与珍贵档案,让观众循着真实的历史印记,探寻‘红星何以照中国’的深层答案,感受那段岁月里信仰的力量与历史的必然。”
独家专访过红军总司令朱德的海伦·福斯特、德国《法兰克福日报》特派记者艾格尼丝·史沫特莱、与朱德围炉夜话间完成《人类的五分之一》的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一大批外国记者不畏重重困难,深入抗日前线,用笔和镜头忠实记录日本侵略者的残酷暴行,真实记录中国人民的浴血抗争,对扩大中国抗战的国际影响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展出的这些史料、文献和影像,是中国大地“一寸山河一寸血”、伤亡3500多万中国军民的记忆与见证。
黄黎告诉记者,此次展览得到俄罗斯驻华大使馆支持,获得大量一手珍贵档案资料,有许多未公开的解密档案资料首次向中国公众展出。这些档案资料详细记录了苏联在抗战初期对中国的重要援助。其中包括2000多人次轮流参与飞行任务,236名飞行员在中国战场英勇牺牲。
全场颇受市民游客关注的场景是“军事·战斗”单元的由中航工业以1∶2比例制作还原的伊—16战斗机、P—40战斗机模型。在中华民族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最著名的国际援华抗日力量之一是美国的“飞虎队”。
开幕式上,飞虎队成员、美国空军第十四航空队中尉唐纳德·克尔之子大卫·克尔动情地说:“1944年2月,我父亲在香港执行任务时被日军击落战机,跳伞负伤,当地村民和东江纵队的游击队员冒死将他保护至安全地带,我的家人永远铭记他们的勇敢与善良。这次展览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未来的展望。它提醒我们,在艰难时刻,我们曾携手并肩,它也激励我们珍惜并维护来之不易的和平。”
“侵略过我们的,我们不会忘记。帮助过我们的,我们会永远铭记于心。此展用于缅怀那些对我们施以援手的国际友人。”广东游客苗苗看完展览后久久无法忘怀,她说,“展览有很多我知道的内容,但有更多我不知道的。”
展览尾声是1941年,美国黑人歌星保罗·罗伯逊灌制的唱片《起来》,包括《义勇军进行曲》等6首歌曲,宋庆龄曾为这套唱片作序:“中国已经发生了新的民众歌唱运动,它源自抗击敌人的力量。”唱片版税及发行收益捐赠给保卫中国同盟,表达了保罗·罗伯逊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支持,是国际友人支援中国抗战的实证。
下图为游客在国博观展 记者 邓敏敏 摄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