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红高粱精神,矫情与臭毛病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8 06:41 1

摘要:1)自如转换。9月16日上午,莫言、吴义勤出席北京《中国作家》阳翰笙剧本奖颁奖典礼。这事对我们有什么用,透露哪些信息?带出一个陌生面孔吴义勤,莫言说了一段小说和剧本之间自如转换的话。

国家大剧院删除了一些宣传资料,红高粱精神却“低头”了,背后透露出怎样的矫情与毛病?

1)自如转换。9月16日上午,莫言、吴义勤出席北京《中国作家》阳翰笙剧本奖颁奖典礼。这事对我们有什么用,透露哪些信息?带出一个陌生面孔吴义勤,莫言说了一段小说和剧本之间自如转换的话。

2)莫言也是受害者。说老实话,他那些小说书不怎么像小说,越到后来文体实验越突出。以致于历史和文学、历史和社会、社会和文学、文学和人性越来越异化降解。没人说得清人性,却在文学中鼓吹人性、挖掘人性;进入文学的历史不清晰,用什么精神打马虎眼。“精神”这种破事大概也可以用哲学来研究(后详),又降解出一种“原子”成分。

3)夹带私货。有个网友“远离莫言黑粉”,是当过小学老师的人,单纯地赞扬“红高粱精神”,最后说高粱谦虚,总是低着头。这事遭到质疑,联系到抗日,如果红高粱精神总是低头,那是什么精神?

4)精神原乡等三个学理。放下夹带私货、塞进私货不说。红高粱精神有几件事牵扯到学理,也是矫情和有臭毛病的地方。例如尕日塘秦刻石确认,有专家和媒体解释为精神原乡。不知道“原乡”一词的人可以留意一下。而且还值得深思,考古人员本来以为黄河源头石头上会有岩画,仔细一看是字,还是“皇”字开头的,被吓着了。这是最早发现那支团队领导侯光良说的。放到文学上,当代人出现了寻找政治神话“红高粱精神”的需要。

5)层累建构。那么政治神话又是怎样的呢?有网友结合中外例子,介绍了层累建构。莲花生大师和世界第一支朋克摇滚乐队都是造神。莫言红高粱和电视剧生万物是政治神话,有一个三十年演变添加的过程。最后达到了第二次创作自由,这是欧阳山的观点。他说1949年实现了无产阶级创作自由,1986年实现了资产阶级创作自由。耐人寻味的是他批判言论自由,不批创作自由。这类问题大概可以用“唯识”学、现象学研究,怎么能做得纯“自由”呢?

6)碎片阶级和碎片学。有位美女主播,似从媒体出来的,从西方传媒角度解释了《生万物》。她说生万物是一个碎片,碎片选择的不错。但是只选碎片里最好的,对一个阶级(具体为地主)来说是错误的。而且这一套是西方传媒的习惯做法,想说一个阶级,不要谈什么社会现象,就说一个人,说他怎么像你的邻家大叔一样买菜。难道这不是中国文学极力推崇的文风、文体吗?从好处说是矜持和矫情,从反面看就是臭毛病。中国文学很大程度依赖选择性发现美,和杯水波澜、碎片化一致。失去了理中客,客观公正,成为阴谋碎片学。既然这个世界已经碎片化了,还没有碎片学吗?不纯,太不纯和太没学理了。

来源:一品姑苏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