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很多家长拼尽全力把孩子往“起跑线”上推,却没发现:自己正在用错误的顺序,把孩子的学习热情推下悬崖。那些提前学的认字、背诗、奥数,就像给刚学走路的孩子绑上沙袋,看似“快了一步”,实则让孩子再也不想往前走。
很多家长拼尽全力把孩子往“起跑线”上推,却没发现:自己正在用错误的顺序,把孩子的学习热情推下悬崖。那些提前学的认字、背诗、奥数,就像给刚学走路的孩子绑上沙袋,看似“快了一步”,实则让孩子再也不想往前走。
上周在小区楼下,碰到朋友张姐蹲在地上哭。她3岁的儿子浩浩,本来能背20首古诗,最近却突然“罢工”,一提“背诗”就摔书、打滚。张姐说:“我每天陪他背1小时,就怕上幼儿园比别人差,结果现在他连‘床前明月光’都不肯说。”
其实,张姐犯了一个致命错误:把“知识灌输”放在了“习惯培养”前面。美国儿童教育专家莉莲·凯茨(Lilian Katz)研究了1000个低龄儿童的学习轨迹,发现:低年级孩子的“学习能力”,80%取决于“行为习惯”——能不能坐住15分钟、会不会自己收拾书包、听不听得进指令。
那些提前学古诗的孩子,看似“赢了起跑线”,但如果没养成“专注”的习惯,上了小学就会暴露问题:上课坐不住、写作业东张西望、错题一堆。
我同事家的孩子小宇,就是反例。小宇上幼儿园时,妈妈没逼他背诗,而是每天陪他玩“专注游戏”:比如“搭积木不能说话”“拼图要在10分钟内完成”。
结果上小学后,小宇的课堂专注度比同学高30%,作业不用催,考试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用他妈妈的话说:“习惯是‘根’,知识是‘叶’,根扎稳了,叶自然长得茂盛。”
前几天刷到一个视频:一个7岁的孩子,坐在书桌前哭着说:“妈妈,我不想做奥数了,我觉得自己好笨。”旁边的妈妈举着卷子吼:“别人都在学,你不学就跟不上!”评论区里,很多家长留言:“我家孩子也这样,一提学习就像见了仇人。”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家长把“任务”放在了“兴趣”前面。孩子的好奇心,就像刚发芽的小树苗,你一上来就给它浇“农药”(刷题),它能不长歪吗?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的一项研究显示:
孩子对学习的“内驱力”,90%来自“自主探索”的体验——比如自己用积木算“1+1=2”,比你逼他做10道加减法题,更能让他爱上数学;比如陪他看《动物世界》时,他问“为什么大象的鼻子那么长”,你说“我们一起查资料好不好”,比你逼他背“大象是哺乳动物”更有效。
我邻居家的孩子朵朵,就是“兴趣优先”的受益者。朵朵妈妈没逼她学奥数,而是每天陪她玩“数学游戏”:比如用硬币算“买糖钱”、用乐高搭“数字塔”。
有一次,朵朵自己用积木搭了个“10层楼”,兴奋地说:“妈妈,我用了20块积木,每层2块,对吗?”妈妈说:“对呀,你怎么算出来的?”朵朵说:“我自己数的,很好玩!”现在朵朵上二年级,主动要求学奥数,因为她觉得“数学像游戏一样有趣”。
就像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就像没有燃料的汽车,再怎么推也走不远。”你逼孩子做100道奥数题,不如让他自己想“为什么”;你逼孩子背100个单词,不如让他自己问“这个单词怎么读”。兴趣是“火种”,任务是“燃料”,火种灭了,燃料再多也烧不起来。
我有个亲戚,以前是“虎妈”:每天盯着孩子写作业,动不动就骂“你怎么这么笨”“我怎么生了你这么个没用的东西”。结果孩子上了三年级,突然“叛逆”:故意把作业写错、偷偷玩游戏、甚至跟老师顶嘴。亲戚哭着说:“我都是为他好,他怎么就不明白?”
其实,她犯了最致命的错误:把“监工”角色放在了“队友”角色前面。心理学中的“依恋理论”认为:孩子只有对父母有“安全依恋”,才会愿意接受父母的指导。如果你每天像“监工”一样盯着孩子,孩子会觉得“学习是为了妈妈,不是为了自己”,反而会抵触。
我朋友家的孩子乐乐,就是“队友式教育”的例子。乐乐上小学时,爸爸每天陪他写作业,但不是“盯着”,而是“一起做”:
比如乐乐写数学题,爸爸就坐在旁边写工作报告;乐乐遇到不会的题,爸爸说:“我们一起想想,说不定我也不会”;乐乐考差了,爸爸说:“没关系,我们一起分析错题,下次肯定能考好”。
结果乐乐越来越喜欢学习,因为他觉得“爸爸是我的队友,不是我的敌人”。用他爸爸的话说:“亲子关系是‘桥’,学习是‘路’,桥断了,路再宽也走不过去。”
很多家长以为,“提前学”就是“赢在起跑线”,却没发现:真正的“起跑线”,是孩子的“学习动力”——愿意学、想探索、不怕难。那些提前学的知识,就像催熟的水果,看着好看,却没有甜味;而养习惯、护兴趣、亲关系,才是孩子一生的“甜果”,越长大越好吃。
就像农民种庄稼,你得先翻土、施肥、浇水,再播种,而不是直接把种子扔在硬地上,然后天天拔苗助长。教育也是一样,顺序错了,再努力都是白费。
最后想问问大家:你有没有过“为孩子好”却搞反顺序的时候?最后结果怎么样? 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故事,说不定能帮到更多家长。
毕竟,教育的本质,不是“让孩子赢在起点”,而是“让孩子愿意跑一辈子”。
来源:火龙果一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