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是一万次的春和景明勇敢的人先享受世界爱自己才是答案你一句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4-11 18:55 1

摘要:这里面的每一句单拆出来,每个人在网上都可能曾经见过不止一次,甚至还会有所共鸣。但是这样做一个合集出来,给人的感受就截然不同,共鸣有可能会变成轰鸣,吵得人脑仁嗡嗡疼。

昨天有段话在中文互联网世界里到处传播,如果你居然还没看到,那么现在就可以领略一下它的风采:

「 生命是一万次的春和景明勇敢的人先享受世界爱自己才是答案你一句春不晚我就到了真江南重启人生大女主不下牌桌把自己重新养一遍松弛感生命力草台班子祛魅世界就是个巨大的高能量我的生命就该浪费在这种地方自由是灵魂的氧气张力戒断反应贵气感氛围感多巴胺大小姐取悦自己鲜活治愈」。

这里面的每一句单拆出来,每个人在网上都可能曾经见过不止一次,甚至还会有所共鸣。但是这样做一个合集出来,给人的感受就截然不同,共鸣有可能会变成轰鸣,吵得人脑仁嗡嗡疼。

其实,在互联网的每个时代都有这样的「金句」。不信的话,我们来玩个填空,看你能立即回答上来几个:

1、____十里,不如你。

2、____时,没有一片____是无辜的。

3、我还是个____!

4、朋友,____不值得。

5、给____以____,而不是给____以____。

6、时代的一颗____,落在每个人头上就是_______。

7、生而为人,______。

8、你如今的气质里,藏着你__过的__、__过的__、__过的__。

9、一下雪,____就变成了____。

我想,我的读者可能平均都能回答出七八条来,感觉毫无难度。这些金句也好,还是它们的表达方式也罢,本身没多大问题,让人反感的是泛滥成灾,随时遭遇。「把自己重新养一遍」,第一次听到的时候会觉得这个表达很有意思,但是当你看到第 100 次,第 1000 次时,难免会感觉到这不是重养,而是反复抛光,不然频率不会那么高。

但如果就是这样把它们列出来再批判一番,那我就不是我了。这里真正值得思考一下的问题是:既然它们如此泛滥成灾,为什么人们还是有动力继续复述,继续引用,继续传播?因为它们极为有效。

什么是有效?

首先它们有效地向人们提供了一个情感和情绪的落脚点。人都有感性的一面,都会被触动,都会内心波澜起伏。内心激荡不已,人就忍不住想要抒发出来,表达一下自己的感触。但是,把情感用精炼准确的中文表达出来,这本身是个技术活,大部分人其实是做不到的。做不到怎么办,那就要借用别人的句子。

同样是看到建筑,内心有所感触,老粗写诗抒发感想,那就可能是:「远看宝塔黑乎乎,顶上细来底下粗。有朝一日倒过来,底下细来顶上粗」。但是崔颢却可以写出「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这样的诗句,连李白看了都很绝望,觉得登楼感慨,有崔颢这一首诗就够了,于是「无作而去,为哲匠敛手云」。

所以,类似「可是妈妈,人生是旷野」这样的句子,人们会直接拿过来用。复杂而激烈的内心情感,无法表达出口的情绪冲突,说出这句话也就让它们得以顺利倾吐而出。也正因为这样,我们在网上见到的旷野就特别多,人均三亩。而在每一片旷野之后,都对应着某个想要畅快飞奔却不得的可怜灵魂,它们只有这个句子,于是一再吟咏,不然很可能会乳腺小叶增生。

然后有效还体现在效率上。人是不大可能通过通读来了解内容的,今天的人们既读不动,也没耐心。所以,要吸引一个人的注意力,方法是用特定的关键词去敲击对方的心灵。比如说你现在看到一篇长文,根本没有勇气去读,不过在随便扫一眼的那一瞬,一个单词突然蹦了出来:草台班子。那么,你在那一瞬间就立即明白这是一篇批判性的、讽刺性的、挑战权威的文章。那你如果刚好是那么个人,你产生阅读兴趣的可能就很大。

类似的,如果你是健身爱好者,同时还喜欢补剂,那么你看到「氮泵」两个字的时候,反应就会比其他人强烈。今天文章一开头的那段话,把每一个部分摘出来,背后都对应着同主题的一系列文章。就像是看到「松弛感」三个字,你就已经意识到这后面肯定有一大碗心灵鸡汤一样。

我们可以这么理解互联网世界的现状:每天人们讨论的种类总数是有限的,每一类种类下面都有无数辛勤的写手不断耕耘,通过这些不断耕耘,一组特定的中文词汇或者表达方式就和特定的文章主题类型相关联起来。于是,人们只需要看到单词,就可以预期自己将会看到什么内容的文章,什么内容的视频。因此,这对于读者而言是一个高效选择内容的方式---它们其实上充当了内容的标签。

来,让我们试试:米诺地尔---你知道这是要谈什么了吗?再来:格局,你知道这是要谈什么了吗?最后,「女菩萨」呢?

除了承载情绪,提升判断内容效率之外,有效还体现在聚拢同类。同一类人会使用同一类特定的单词和表达方式,都不需要具体观点,看到对方如何用词,如何表达,人们就可以立即判定对方是不是自己的同类。这一点在社交媒体上尤其好用,粉丝团体早就已经发展出一整套可以甄别敌我的词汇表,不单可以确定对方是谁的粉丝,还能判定对方同时黑谁。

朋友圈里也是同样。人们在这里一年到头不知道要割多少张席,然而在此之前,因果早就已经种下---在朋友圈里每发一条内容,所用到的单词,所用到的句子,要么会吸引同类人来聚集,要么会对异类造成一次恶心。一方同类聚集多了,就越发自信。另一方被恶心多了,那么就总有一天决定一刀两断。

正因为它们是有效的,所以尽管过段时间就有人出来抱怨、嘲讽,尽管这些抱怨、嘲讽也会获得很多共鸣,但是并不影响金句或者特定词汇的自我复制,并不影响它们的持续传播。文学审美上的鄙视链,敌不过现实真实需求。现实中有真实需求,真实需求没有其他更有效更便利的方式予以满足,那么金句泛滥成灾的局面就不会改变。

换一个角度来说,找到一个独特的、精准的、前所未有的、能引发广泛共鸣的表达方式,永远是最难的。最容易的事情是直接引用,其次容易的事情则是批判这种滥用。 从实用的角度去看,和从审美的角度去看,可能结论会大相径庭。那么,我建议还是从慈悲的角度去看好了。

来源:趣闻捕手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