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澜集团负责人忧白发,存货119亿压顶,接班富二代依然难题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8 05:10 1

摘要:从印小天那段跳着踢踏舞的洗脑广告,到邀请周杰伦、张颂文等一众明星当代言人,海澜之家看起来一直在试图拉近和年轻人的距离,可总觉得效果没那么理想。

那句“男人一年逛两次海澜之家”曾经让它在全国范围内火得一塌糊涂的国民男装品牌,如今正处于一场让人头疼的转型困境中。

从印小天那段跳着踢踏舞的洗脑广告,到邀请周杰伦、张颂文等一众明星当代言人,海澜之家看起来一直在试图拉近和年轻人的距离,可总觉得效果没那么理想。

不少人都把它叫作“爸爸的衣帽间”,甚至有人开玩笑说“只有给老人买衣服时才会进去”,从年轻人的角度看,他们心里已经默默将它排除在购物名单之外了。

更让人担心的,还是库存的情况。

到了2023年9月,海澜之家的存货已经突破了123亿元,创下了新的最高记录。你知道吗?这些衣服平均在仓库里要放上一年才能销掉。和同期152.6亿元的营业额相比,这库存得说是压得人喘不过气来,就像一座大山压在头顶。

你问为什么衣服会越堆越多?其实嘛,这和很多因素有关,可能是商家生产的速度快、库存管理不及时,或者市场需求没有预期的那么大,导致存货积压。再有些时候,也可能是消费者换季换款频繁,旧衣服没及时处理,就堆成山啦。总之,积攒的衣服多了,也挺让人头疼的 isn’t it

这主要跟它那不一样的商业套路紧密联系着。

海澜之家用的其实是一套叫“可退货采购”的轻资产模式:没有自己搞工厂,也不养设计师,全靠供应商支撑,卖不出去还能退货。

这种方式在早些年确实给它带来了飞速的扩张,到了2014年上市的时候,市值差点冲到900亿,周建平也晋升成为江苏的首富。

不过,这里面也藏着一些隐患。

因为不直接面对库存风险,供应商缺少不断创新的驱动力,“一件经典款卖十年”变成了常态。而像ZARA、优衣库这些快时尚品牌,每周都在不断上新、快速反应,紧紧抓住年轻群体变化多端的审美趣味,反观海澜之家,不知不觉中就落后了。

能察觉到问题的海澜之家,其实也并非没有采取措施。

2020年,海澜之家的创始人周建平把董事长的位置交给了他的儿子周立宸,二代当家正式亮相。

这位清华大学毕业、曾在投资机构工作的“创二代”,一接手就开始大力推动品牌改造:更换代言人、投入综艺节目、推出联名合作、发展多品牌,想要摆脱“土味”标签。

可惜效果不大。

就算请了如今火得一塌糊涂的张颂文,也曾因为“海报P图太过头”被喷得一塌糊涂,赶紧把稿撤了。

虽然旗下的女装品牌OVV和潮流系列黑鲸偶尔能展现出些许亮点,但面对百亿库存的压力,依然显得微不足道。

更实际点说,大众对主品牌的认知早就形成了固有印象,这可不是几天就能改变的,即使广告推广做得再卖力,消费者一进门一看,款式还是那么保守,设计依旧老旧,想让他们再次买账也挺难的。

从财务角度来看,销售花费一直在增多(2023年前三季度销售费用比去年同期多了14.7%),不过公司收入和净赚反而都在下滑。

而今,海澜之家又把眼睛盯上了港股首次公开募股。

想搞境外上市,一来可以缓缓现金流紧张的状况,二来也给打开东南亚和中东这些市场准备点子弹,但这真能借此难题吗?

要是产品没有实质性升级,品牌形象也没能真正变得更加年轻,哪怕筹到再多资金、开出再多门店,估计也难以赢得新一代消费者的心。

再说了,这个在中国本土都已经有点力不从心的男装品牌,海外市场到底是不是买账,还得打个大大的问号。

结语

海澜之家遇到的,其实也是那么个老牌子怎么度过衰退期的经典难题。

当曾经的盈利红利逐渐过去,增长也到达顶点时,是继续在营销和渠道上兜兜转转,还是敢于去重塑产品、设计,甚至调整供应链?这个难题,其实反映出许多家族企业在交棒时期常遇到的那点难题:二代要接班、战略要调整,但真正推行起来阻力还挺大。

这不单单是某一家企业遇到的难题,更像是整个行业敲响的警示钟。

如今快时尚、小众设计和国潮品牌纷纷涌现,消费者的选项比十年前多得多。靠渠道和营销推动、缺乏产品实力的方式,已经变得越来越难立足了。

海澜之家用不了更多的明星代言、联名合作或者新开的门店,而是真正需要一次全面的产品革新。要不然,即使退掉了库存、融资也好,它还是找不到开启未来大门的钥匙。

对于这个问题,个人觉得海澜之家要想继续走得远,产品的实质性提升才是关键。无论是明星代言、跨界合作还是新门店策略,短期看可能带来一些流量,但真正能长久留住顾客的,还是那些有品质、有特色的商品。只靠这些花哨的方式,恐怕难以解决根本问题。要想突破困境,还得从产品出发,打造差异化,才能迎来新的增长点。

来源:徐大聪明在娱场一点号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