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还是文化自卑?江苏师大毕业典礼又恢复了穿西装打领带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16 01:05 1

摘要:江苏师范大学毕业典礼年年上热搜——不是因为校长的金句,而是因为师生们的衣服:连续9年让毕业生穿汉服、校长念文言文的"传统"被彻底打破,新校长带着西装革履的教师团队,给身着学士服的学生拨穗。这场"换装"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多年来某些高校用古装撑场面的文化虚火,也让

江苏师范大学毕业典礼年年上热搜——不是因为校长的金句,而是因为师生们的衣服:连续9年让毕业生穿汉服、校长念文言文的"传统"被彻底打破,新校长带着西装革履的教师团队,给身着学士服的学生拨穗。这场"换装"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多年来某些高校用古装撑场面的文化虚火,也让人终于看清:真正的文化自信,从来不在衣服上。

2025年毕业典礼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校长杜增吉在典礼上致辞

回溯2012年,江苏师大突然宣布"毕业典礼去西方化":学士服换成宽袍大袖的汉服,校长致辞改用"之乎者也"的文言文。支持者拍手叫好,称这是"民族自信的觉醒";可在学生眼里,这更像一场尴尬的cosplay——宽袖子扫落毕业帽、长衣摆绊倒脚步,拨穗礼上人人手忙脚乱,严肃的学术仪式活活变成了"穿越剧拍摄现场"。

汉服毕业典礼某校长文言文致词

更讽刺的是,这场"文化秀"连形式都没做对:所谓的"汉服"混搭了唐制、明制的元素,校长念的文言文被网友扒出"用词生硬、平仄不分"。说到底,这不是传承传统,而是把文化符号当道具,用表面的"中国风"掩盖骨子里的不自信——好像不穿件古装,就证明不了自己的文化底蕴;不说句文言,就显不出大学的"历史厚重"。

某校汉服毕业典礼

新校长上任后改回学士服,立刻有人跳出来骂"崇洋媚外"。可这些人怕是忘了:中国大学穿学士服的历史,比某些"汉服爱好者"的年龄还大。1910年,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首次采用学士服举行毕业典礼,那是清末知识分子"睁眼看世界"的勇气象征——不是跪舔西方,而是主动拥抱现代大学制度。

曾经某校汉服毕业典礼

从京师大学堂到西南联大,从恢复高考到双一流建设,学士服早成了中国大学的"标配"。就像我们用阿拉伯数字、说普通话、写简体字,这些"外来符号"早已融入血脉,成了当代中国文明的一部分。现在某些人把学士服打成"西方糟粕",本质是把文化当成了博物馆里的老古董——碰不得、改不得,更接不了地气。

为什么日本京都大学穿学士服,不妨碍和服成为世界潮流?为什么韩国首尔大学用西式礼仪,照样让韩流席卷全球?因为文化自信从来不是画地为牢,而是"拿来主义"的底气。 唐朝长安街上,波斯商人穿胡服、西域乐师弹琵琶,照样成就"万国来朝"的气度;深圳改革开放时,学西方搞市场经济,照样喊出"时间就是金钱"的时代强音。

2025年江苏师范大学毕业典礼现场

反观某些高校的"汉服毕业典礼":一边喊着"文化输出",一边把学术仪式搞成古装秀;一边抱怨"传统文化没人懂",一边又把汉服变成绑架学生的"校服"。这种拧巴,暴露的正是"怕被比下去"的自卑——好像不搞点特殊化,就证明不了自己的文化独特;不拒绝外来事物,就会被"同化"。

江苏师大的"换装"之所以值得点赞,不是因为西装比汉服高级,而是它终于把毕业典礼的焦点拉回了"人"本身。当校长不再纠结文言文的平仄,而是叮嘱学生"保持好奇心";当学校不再花钱定制汉服,而是把经费投进实验室——这才是大学该有的样子:不玩虚的,只来实的。

副校长、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副主席商亮宣读《本科生学士学位授予决定》

真正的文化自信,是让学生敢用英语和国际顶尖学者辩论,而不是只会在汉服里找安全感;是让校园里诞生改变行业的科研成果,而不是靠古装照刷热搜。大学的使命,从来不是当"传统文化表演队",而是培养"带着中国底色、能闯世界"的年轻人。 就像西南联大在战火中培养出2位诺贝尔奖得主,靠的不是校服多"中国风",而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风骨。

2025届毕业生代表在典礼上发言

结语:从汉服到西装,江苏师大的"换装"风波,撕开了某些高校"用形式主义代替实干"的遮羞布。文化自信不是穿出来的,是做出来的——当中国高校能像斯坦福孕育硅谷、剑桥孵化DNA那样,用学术实力让世界抬头看时,哪怕毕业生穿T恤牛仔裤,那也是最硬气的"文化自信"。

毕竟,能让世界尊重的,从来不是衣服的款式,而是你脑子里的学问,和骨子里的底气。

来源:哲瀚教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