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鸿茅药酒跨省抓捕到胖东来内裤维权:百万粉丝博主自媒体的生存指南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17 23:30 1

摘要:2018 年,医生谭秦东因为一篇批评鸿茅药酒的文章,被内蒙古警方从广东跨省抓捕;2025 年,拥有 130 万粉丝的博主段某,只因一条吐槽 36 元红内裤的视频,被判赔胖东来 40 万。

2018 年,医生谭秦东因为一篇批评鸿茅药酒的文章,被内蒙古警方从广东跨省抓捕;2025 年,拥有 130 万粉丝的博主段某,只因一条吐槽 36 元红内裤的视频,被判赔胖东来 40 万。

这两件事相隔 7 年,却戳中了同一个痛点:在人人都能当博主的时代,“说话” 早已不是小事 —— 一句没核实的话,可能让你从 “流量博主” 变成 “被告”;一次冲动的维权,可能让你赔光半年甚至几年的收入。今天就从这两个典型案例切入,拆解自媒体人必须避开的法律雷区,教你既敢发声,又能安全 “活下去”。

一、鸿茅药酒事件:跨省抓捕的争议背后,藏着自媒体的 “生死线”

2018 年,广东医生谭秦东写了篇《中国神酒 “鸿茅药酒”,来自天堂的毒药》,文中引用公开医学文献,质疑鸿茅药酒的宣传功效。谁也没想到,这篇阅读量不算高的文章,竟引来内蒙古警方的跨省抓捕 —— 理由是 “损害商品声誉罪”。

这件事当时闹得沸沸扬扬,核心争议集中在三点,直到现在仍值得所有自媒体人警醒:

1. 跨省执法不是 “想抓就抓”,管辖权有明确边界

根据法律规定,跨区域办案需要满足 “案件有跨区域危害” 且 “情况紧急”。但鸿茅药酒案中,谭秦东的文章发布在广东,主要传播范围也在南方,内蒙古警方跨省抓人时,并未充分证明 “案件对内蒙古有紧急危害”,因此被质疑 “滥用管辖权”。

2. “批评” 和 “诽谤” 的区别,就看有没有 “事实依据”

“损害商品声誉罪” 的核心是 “捏造并散布虚伪事实”。谭秦东的文章虽然用词尖锐,但引用的是公开的医学文献,有事实支撑;而后来胖东来案中的段某,声称内裤导致过敏,却拿不出医院的因果关系证明,检测报告也显示内裤符合国标 —— 这就是 “批评” 和 “诽谤” 的本质区别。

很多博主觉得 “我只是吐槽一下,没什么大不了”,但法律对 “事实依据” 的要求远超你的想象:哪怕你说 “这家店的菜不好吃”,如果店家能证明食材没问题,而你只是主观觉得难吃,都可能被质疑 “误导消费者”;更别说涉及 “质量问题”“安全隐患” 这类严肃话题,没有实锤证据,千万别乱讲。

3. 企业维权别 “踩线”,自媒体更要警惕 “公权力滥用”

鸿茅药酒作为年销售额超 50 亿的企业,本该通过民事诉讼维权,却选择动用刑事手段跨省抓人,被舆论批评 “用公权力打压批评者”;而胖东来遇到吐槽时,先下架商品、做检测,再通过民事诉讼索赔,既维护了权益,又没引发负面舆情。

二、胖东来内裤维权案:130 万粉丝博主,为何栽在 36 元内裤上?

2025 年春节,博主段某在胖东来买了条 36 元的红内裤,穿后觉得皮肤不适,没去医院做因果鉴定,也没找第三方检测机构,就拍了条视频,标题写着 “胖东来黑心内裤,穿了过敏,本命年遭厄运!”,还配上了红肿皮肤的照片。

这条视频很快火了,播放量达 1200 万次,不少粉丝跟着吐槽胖东来。但胖东来没慌,先下架涉事内裤,再送样检测,结果显示内裤符合国家标准;同时找医院核实,发现段某的皮肤问题可能是其他原因导致的。

最后法院判决:段某赔偿胖东来 40 万,包括 14.3 万检测费、6 万律师费,还有 20 万左右的商誉损失。这个案例,把自媒体创作的三大法律陷阱暴露得明明白白:

1. “我以为” 不是免责金牌,粉丝越多,责任越重

段某在法庭上辩解说 “我以为是内裤导致的过敏,又不是故意造谣”,但法院明确指出:“拥有百万粉丝的博主,对言论真实性的注意义务,要远高于普通消费者 —— 你一句话可能影响几十万人的判断,必须核实清楚再发声。”

这不是个案。2021 年,吴某在网上卖假冒 POLO 衫,辩称 “我以为是正品,不知道是假货”,但法院查到他进货价远低于正品,认定他 “主观明知”,最后判了刑。对自媒体人来说,“不知道”“我以为” 都不是理由,尤其是涉及商品质量、企业声誉的内容,至少要拿到 “购买凭证 + 检测报告 + 专业意见” 这三个证据,才能避免踩坑。

2. 情绪化标签有多 “爽”,后果就有多严重

段某的视频里,“黑心企业”“本命年厄运” 这些标签,让视频更有传播力,但也成了 “侵权” 的关键证据。胖东来举证时说,这些标签让消费者误以为 “胖东来故意卖劣质商品”,导致品牌美誉度下降,后续销售额减少了 300 多万。

法律认定 “名誉侵权”,关键看你有没有 “贬损性陈述”。比如你可以说 “我穿这条内裤后皮肤不适,已送检,结果待公布”,这是事实陈述;但你说 “这家店卖黑心内裤,穿了会倒霉”,就是贬损性陈述。很多博主为了流量,喜欢用夸张、情绪化的词,却忘了这些词可能成为法庭上的 “罪证”。

3. 视频发出去不是结束,“及时删除” 能少赔很多钱

段某在胖东来公布检测报告后,没及时删除视频,反而还在评论区和粉丝互动,说 “胖东来在洗白”。法院认为,这属于 “故意扩大侵权影响”,因此加重了赔偿金额。

反观 2020 年的一个案例:某商家发现有博主吐槽自家商品后,立即联系博主说明情况,并提供了合法来源证明,博主当天就删除了视频,最后商家没追究责任。对自媒体人来说,一旦发现内容可能有问题,第一时间删除并澄清,能大大降低法律风险 —— 别抱着 “反正已经发了,删不删都一样” 的想法,晚删一天,可能就多赔几万块。

三、自媒体人生存指南:3 个原则帮你避开法律雷区

不管是鸿茅药酒案,还是胖东来案,都在告诉我们:自媒体不是 “法外之地”,流量和风险永远成正比。这里给大家总结了一套 “生存指南”,从内容创作到危机应对,全帮你想到了:

1.内容创作 “三防原则”:防错、防作、防冲动

防事实错误:涉及商品质量、企业信息的内容,必须 “交叉验证”—— 比如你说 “某品牌奶粉有问题”,不能只看一篇文章,要查国家质检总局的报告、权威媒体的报道,最好再咨询行业专家;

防过度创作:别为了流量 “添油加醋”,比如你买了件有瑕疵的衣服,不能说 “这家店全是残次品”,只能说 “我买的这件有瑕疵,已联系客服处理”;

防情绪冲动:遇到不爽的事,先冷静 24 小时再发内容。很多博主都是 “一时气话” 惹了麻烦,比如和商家吵架后,马上拍视频吐槽,说的全是气话,事后想删都来不及。

2. 商业合作 “避坑清单”:别为了赚钱踩红线

警惕 “职业打假” 合作:如果有商家找你 “曝光竞品”,先查商家有没有多次诉讼记录;

合同里加 “合规条款”:和商家合作时,一定要在合同里写 “商家保证提供的信息真实有效,如因信息虚假导致侵权,由商家承担全部责任”,避免自己被牵连;

不接 “绝对化” 宣传:比如商家让你说 “这款产品 100% 有效”“吃了肯定能瘦”,别接 ——《广告法》明确禁止绝对化用语,你说了就要担责任。

四、给企业和消费者的启示:维权也要 “讲章法”

这两个案例不仅给自媒体人提了醒,也给企业和普通消费者上了一课:

1. 企业维权:学胖东来的 “理性应对”

先止损再维权:胖东来发现视频后,第一时间下架涉事内裤,避免更多消费者误解,这是 “止损”;

用证据说话:直播检测过程、开放生产线供媒体参观,让消费者看到 “我们没问题”,这比吵架更有效;

别滥用公权力:优先选择民事诉讼,不到万不得已别报警 —— 鸿茅药酒的教训已经证明,用公权力打压批评,只会引来更多负面舆情。

2. 消费者维权:别把 “维权” 变成 “违法”

别 “碰瓷式维权”:有些消费者故意买有瑕疵的商品,然后拍视频勒索商家,结果被认定为 “敲诈勒索”;

别怕 “检测费”:很多人觉得 “检测费太贵,算了”,但胖东来案中,内裤检测费只有几百块,而段某因为没检测,最后赔了 40 万 —— 该花的检测费一定要花,不然可能亏得更多。

结语:法律才是自媒体人的 “流量保护伞”

从鸿茅药酒到胖东来,从跨省抓捕到 40 万赔偿,我们能看到一个趋势:法律对 “言论自由” 的保护越来越明确,但对 “言论责任” 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对自媒体人来说,流量很重要,但比流量更重要的是 “安全”—— 你可以吐槽,可以批评,可以维权,但一定要记住:事实是底线,法律是红线。在按下发布键前,不妨问自己三个问题:“证据够吗?情绪过了吗?合规吗?”

毕竟,能长久走下去的博主,从来不是最会 “博眼球” 的,而是最懂 “守规矩” 的。

互动话题:你觉得自媒体人该如何平衡 “发声” 和 “合规”?评论区聊聊,我会帮你分析支招!

来源:怜雪刑事汇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