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月11日,联发科召开了MediaTek天玑开发者大会(MDDC 2025),本次开发者大会以“AI随芯 应用无界”为主题,探索生成式AI与芯片创新的无限可能。同时,联发科也推出了MediaTek新一代旗舰5G智能体芯片天玑9400+、天玑开发者工具(Dime
撰文 | 张 宇
编辑 | 杨博丞
题图 | 豆包AI
4月11日,联发科召开了MediaTek天玑开发者大会(MDDC 2025),本次开发者大会以“AI随芯 应用无界”为主题,探索生成式AI与芯片创新的无限可能。同时,联发科也推出了MediaTek新一代旗舰5G智能体芯片天玑9400+、天玑开发者工具(Dimensity Development Studio)和全新升级的天玑AI开发套件2.0。
作为天玑开发者大会的重头戏,天玑9400+采用台积电第二代3nm工艺制程,其CPU架构采用第二代“全大核”设计。联发科宣称,相较前代天玑9300+,其CPU综合性能提升22%,GPU能效比优化35%,有望挑战安卓阵营性能巅峰。
跑分成绩是衡量芯片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天玑9400+的表现令人瞩目,安兔兔跑分突破320万分,较高通骁龙8至尊版提升约12%,而在Geekbench 6测试中,单核成绩达2770分,多核成绩更是高达8500分,远超苹果A18 Pro。vivo X200s实测数据显示,4K视频导出效率较骁龙8至尊版提升23%,复杂场景渲染速度提升35%。
天玑9400+的发布标志着联发科基本在高端市场上站稳了脚跟,但在智能手机行业整体下行的趋势下,联发科面临的挑战不只是如何抢占高通的市场份额,更在于如何塑造品牌溢价和构建护城河。
一、技术仍有差距
2024年联发科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其总营收为5305.86亿新台币,同比增长22.4%;净利润为1071.41亿新台币,同比增长38.8%,这主要得益于天玑9400出货量的增长。
天玑9400搭载第八代AI处理器APU 890,集成MediaTek天玑AI智能体化引擎,支持端侧LoRA训练、端侧高画质视频生成、时域张量硬件加速技术,difussion transformer技术,至高32K tokens文本长度。同时多模态AI运算处理能力至高达50 tokens/秒,不仅能够理解和推理图片中的内容,可以为用户带来包含文字、图像、音乐等领域在内的终端侧生成式AI体验。
作为天玑9400的小幅升级版,天玑9400+主要提升了超大核主频和图形处理能力,优化了能效,并进一步提升AI应用的性能和效率,因此运算速度大幅提高,能够更快速地处理各种复杂任务。
不过,联发科采用的依旧是ARM的IP授权模式,而非高通Oryon架构的“指令集授权+自研”模式,其优势在于无需投入巨额资金自研就可以直接使用成熟的ARM架构,缩短芯片设计周期,并且能与全球90%以上的移动应用进行适配,但缺点是联发科的利润空间会由于ARM授权费的暴涨而大幅压缩,比如在2024年,ARM将高端芯片授权费上调300%,使得天玑单颗芯片的成本增加了10美元,并直接导致联发科的净利润率从20%骤降至10%。
相比之下,高通已经逐步摆脱了对于ARM架构的依赖。2024年10月,高通在2024骁龙峰会上发布的骁龙8至尊版采用的就是自研Oryon架构,高通高级副总裁兼手机业务总经理Christoper Patrick将自研Oryon架构下的骁龙芯片称为“行业转折点”,“Oryon完成了我们整个SoC(系统芯片)的最后一块拼图”,高通至此拥有了完整的自研能力。
Oryon架构在性能和能耗方面表现出色,使得高通实现了性能突破,在手机芯片市场中占据了更有利的地位。反观联发科,由于过度依赖ARM架构,一直无法完全释放芯片性能,并且同质化现象也愈加严重,这意味着联发科在短期内很难突破高通和苹果的技术壁垒。
还值得一提的是,高通已规划在2025年下半年采用台积电2nm工艺制程。相比3nm工艺制程,2nm工艺制程在性能和功耗上均有更加显著的提升。如果联发科不能及时跟进2nm工艺制程,其与高通在技术上的差距将会继续拉大,最终难免会进一步削弱联发科在手机芯片市场上的竞争力。
二、全力押注生成式AI
从这一次MediaTek天玑开发者大会的主题不难看出,联发科继续大力押注生成式AI。
随着生成式AI的火热和走向端侧落地,AI手机正迎来爆发前夜。根据联发科与生态伙伴共同发布的《生成式AI手机产业白皮书》,生成式AI手机将在未来几年保持高速增长,生成式AI手机的存量规模将在2027年突破10亿大关。这也意味着未来手机芯片市场将开拓出全新的增量。
据悉,天玑9400+集成联发科第八代AI处理器NPU 890,支持全球大语言模型,并且支持混合专家模型(MoE)、多头潜在注意力机制(MLA)、多Token预测(MTP),具备更快的FP8推理速度。此外,天玑9400+搭载增强型推理解码技术,使智能体AI任务的推理速度可提升20%,同时还集成天玑AI智能体化引擎(Dimensity Agentic AI Engine),可将传统AI应用程序升级为更先进的智能体化AI应用。
种种迹象表明,联发科正在全力聚焦生成式AI赛道。不过,在生成式AI方面,联发科仍然逊于高通。
一方面,早在2015年,高通就已经将AI技术集成到芯片之中,用AI来增强图像、音频和传感器的运算,从骁龙8 Gen 1开始,高通便愈发重视芯片的AI算力,骁龙8 Gen 1的AI算力可以达到9 TOPS(每秒万亿次操作),而在骁龙8 Gen 2上,AI算力提升了4.35倍,约为39 TOPS,作为对比,同一时期的天玑9200配备了第六代APU 690 AI处理器,能够提供的AI算力约为30 TOPS。
2024年10月发布的骁龙8至尊版仍代表了当前手机芯片AI技术的最高水平,其AI算力达到了80 TOPS,相比之下,同一时期的天玑9400的AI算力为50 TOPS,而天玑9400+的AI算力进一步提升至60 TOPS,但与高通仍存在较大差距。
另一方面,联发科的生态建设稍显不足,比如高通已与微软、Adobe等软件巨头达成合作,将AI能力深度集成至办公、创作等场景,而联发科仍主要依托OPPO、vivo等智能手机厂商。
2018年1月,联发科推出了NeuroPilot AI平台,但目前平台的开发者生态活跃度仅为12%,远低于英伟达CUDA的68%和高通AI Engine的30%。
对于手机芯片厂商而言,生态建设至关重要。一个完善的AI生态可以吸引更多的开发者,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然而开发者生态活跃度低,会导致基于联发科手机芯片的AI应用数量有限,无法满足市场的多样化需求,进而影响其销售状况和市场份额,使得联发科在发展生成式AI的道路上面临着严峻挑战。
三、冲击高端市场不易
技术上的差距,是联发科冲击高端市场路上的最大阻碍。目前,在高端市场上联发科仍不是高通的对手。根据市场调研机构Counterpoint的数据,2024年第四季度,高通在500美元以上的高端市场的份额约为55%至60%。另据消费科技市场研究机构Strategy Analytics的数据, 2024年第三季度,高通在高端市场的份额为58%,而联发科的份额仅为38%。
联发科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依靠低廉的手机芯片占据着低市场,甚至被称为“山寨机之父”,但联发科始终没有放弃冲高的梦想,从Helio X10到Helio X20/X25,再到第三代高端芯片Helio X30,联发科曾数次冲击高端市场但均未成功。2020年,联发科再次冲高,推出了天玑1000和天玑1200,但这两款芯片冲高依然难言成功,放在高端市场,其综合表现均不及高通的骁龙865系列和骁龙888。
真正让联发科摸到高端市场大门的是天玑9000,天玑9000为全球首款基于4nm工艺制程打造而成的芯片。联发科表示,天玑9000的性能提升35%,功效提升37%。
不过,天玑9000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联发科有实力冲击高端市场,但并未站稳脚跟,尽管联发科持续冲击高端市场取得了不少成效,但在品牌形象和产品质量等方面,市场对其中低端的固有认知在短期内依旧难以改变。直到2024 年,联发科的中低端芯片出货量占比仍高达65%,这表明中低端市场依然是其业务的重要支撑。
在冲击高端市场的策略上,联发科高度依赖OPPO、vivo等少数客户,2024年仅OPPO和vivo两家客户就贡献了联发科约70%的高端芯片订单,而三星虽然与联发科达成了合作,但其Galaxy S25系列仅30%机型采用了联发科的高端芯片。
高度依赖少数客户,使得联发科面临着客户集中度高的风险。一旦这些客户发生任何变动,比如削减订单量或转向其他手机芯片厂商,联发科的业绩和市场份额将受到严重影响,冲高之路也将变得更加艰难。
天玑9400+的发布,标志着联发科在高端市场上再度迈出关键一步。然而在技术差距、生态缺失等多重挑战下,能否真正突围还存在巨大的悬念。
来源:Do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