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谁都没料到,这场关税战会发展成如今这般模样,美国搞经济霸凌一味地对咱中国使坏,但咱中国可不是好欺负的,明确表态:要是诚心谈判咱大门敞开欢迎,要是想靠打关税战压我们,那咱奉陪到底。
文丨编辑 来科点谱
«——【·前言·】——»
谁都没料到,这场关税战会发展成如今这般模样,美国搞经济霸凌一味地对咱中国使坏,但咱中国可不是好欺负的,明确表态:要是诚心谈判咱大门敞开欢迎,要是想靠打关税战压我们,那咱奉陪到底。
从一开始,老美对中国加征20%的关税,到后面一直涨到125%,美国这么做,胁迫的意味越来越明显,明摆着就是要把中国商品拒之门外,按美国官方的说法,他们是想减少对中国的依赖。
可真让人觉得可笑,一边疯狂给中国商品加关税,想通过这种手段限制中国商品进入美国,可另一边不少美国品牌在中国却混得风生水起,接下来咱们就瞧瞧那些常常被大家错当成国货之光,实则背后有美国控股的品牌。
这些美国品牌在中国市场待了好些年,生意做得红红火火,赚了老多钱了,和美国对中国加征关税的行为形成了鲜明反差。
现在咱们市场上的 “国货” 那叫一个多,咱老百姓也都特别乐意支持民族品牌,可大家有没有想过,有些你以为是纯纯正正的 “国货”,其实早就被美国资本在背后偷偷控制了。
现在中美贸易摩擦的动静特别大,可好多人不知道,这背后在经济主权方面的争夺,早就悄悄渗透到咱们每天的消费生活里了。
有些东西你天天都在用,可你赚的钱最后却进了美国人的口袋,这就像一场静悄悄的 “资本暗战”,一直在我们身边上演 。
美国公司在中国市场布局可精明着呢,老早就开始实行 “本土化” 策略了,就拿金龙鱼食用油来说,现在几乎家家户户厨房里都有它的身影,感觉就是个土生土长的国产品牌。
但实际上,它的母公司是新加坡的益海嘉里,而益海嘉里真正的大老板是美国ADM公司,这可是世界四大粮商之一。
上世纪90年代,金龙鱼刚进入中国市场那会儿,国内食用油市场的状况糟糕透顶,大部分卖的都是散装油,而且很多小作坊生产的散装油,生产过程根本没有严格标准,卫生根本没法保证。
金龙鱼察觉到当时食用油市场中散装油的弊端,于是推出小包装的精炼一级油,这种油在品质上有保障,小包装又契合人们日常使用习惯,投放市场后马上就获得消费者青睐,成功开拓出一片市场天地。
后来又和中粮集团合作,还在电视上打了好多广告,再加上林丹代言,这下金龙鱼的 “国货” 形象算是彻底在大家心里扎根了。
可咱们老百姓开开心心为 “国货之光” 掏钱的时候,又有多少人知道,自己贡献的利润最后都跑到大洋彼岸的美国公司手里去了 。
除了 “本土化” 这一招,并购也是美国公司扩张的常用手段,宝洁公司就是个典型例子,04年宝洁收购了上海汉高,这下海飞丝和飘柔这两个在中国几乎人人都知道的洗发水品牌,就归宝洁所有了。
宝洁通过这次收购,不光拿到了很大的市场份额,更重要的是它借着这两个品牌的影响力,把旗下其他产品,像潘婷,也很快推广开了,顺利在中国市场站稳脚跟。
宝洁能成功不是偶然的,它把中国市场开放的机会,还有消费者对品牌的一些认知偏差,都利用得恰到好处,悄无声息地就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里了。
2008 年的时候,强生集团大手一挥掏出23亿把特别火的大宝给买下来了,本想着强强联合能让大宝更上一层楼,结果收购之后,大宝不但没更火,反倒在主流市场上越来越少见,慢慢就没影了。
强生好像更在意用大宝的销售渠道来卖自家产品,对大宝品牌的发展根本不上心,实在让人觉得可惜 。
除了直接收购,美国资本还会通过一些复杂的股权操作来控制中国品牌,双汇集团就是个例子,双汇以前是国企,为了发展盯上了火腿肠市场。
双汇一开始发展得就挺不错,后来又从国外买了先进设备,没多久就在中国肉制品领域里排第一了,可是在03年和07年,双汇先后把部分股权转让给海宇投资、高盛和鼎晖投资,最后变成外资控股企业了。
虽说后来双汇的管理权又回到中国手里,可股权结构已经和以前完全不一样了,现在大家每买一根双汇火腿肠,都有一部分利润跑到美国资本的口袋里去了。
湾仔码头的事儿更让人感慨,臧健和女士最开始在香港湾仔码头边摆摊,靠着自己的好手艺和一直努力,把湾仔码头做成了家喻户晓的速冻食品品牌。
1997年她做了个重大决定,把湾仔码头70%的股份卖给了美国品食乐食品公司,后来美国通用磨坊又把品食乐给收购了,本来湾仔码头是个特别励志的创业典范,谁能想到最后却成了被美国资本把控的商业案例。
这些看着像 “国货” 的品牌,通过讲一些精心编的品牌故事,和大家建立情感联系,成功让大家觉得它们就是民族品牌,赢得了消费者的信任。
中华牙膏的遭遇更让人觉得可惜,这个品牌54年就有了,以前在中国牙膏市场那可是占了一半的份额,但是改革开放以后,面对外资的强势进攻,中华牙膏最后被联合利华公司收购了。
联合利华虽然是欧洲的公司,可背后也有美国资本的影子,现在中华牙膏早就没了民族品牌的样子,就是跨国企业赚钱的工具 。
更让人担心的是,和那些要交高额关税的进口商品不一样,这些被外资控股的 “国货” 品牌,能轻轻松松把利润转移到国外去,这就让中国经济利益流失得更严重了。
中国啤酒行业这些年起起落落,哈尔滨啤酒的经历就是个生动写照,它打1900年就有了,在咱国内啤酒市场那可是风光过好一阵,过去很长时间都是行业里的尖子生。
后来市场竞争越来越厉害,哈尔滨啤酒渐渐招架不住了,04年美国公司直接出手把哈尔滨啤酒的股份买走了,这一收购可不只是一个民族品牌没了,还凸显出中国啤酒行业在国际竞争面前有多脆弱。
自从他们把哈尔滨啤酒收购了,就开始各种操作,他们借助哈尔滨啤酒现成的销售渠道,全力推销百威啤酒,甚至还传出用不正当手段打压哈尔滨啤酒的事儿,实在让人感慨。
这不过是众多类似情况中的一例,看看宝洁下面的舒肤佳、玉兰油等一大串知名品牌,在中国日化产品市场里那可是 “势力庞大”,市面上到处都能看到它们的身影,份额占比相当高。
虽说这些产品日常是中国公司在负责运作,也都在中国生产和售卖,可到最后辛辛苦苦赚来的钱全都跑到美国宝洁公司的腰包里去了,咱中国这边没捞到多少好处。
现在中美贸易战打得火热,大家可能觉得那些日常用的消费品没啥关系,可实际上这些东西正偷偷摸摸地影响着咱们中国的经济收益,只是很多人都没察觉到。
在中美贸易摩擦越来越厉害的大背景下,怎么平衡引进外资和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成了一个特别重要,得赶紧解决的问题 。
咱们消费者在平时买东西的时候,很难看出来这些 “伪国货” 的真实情况,它们披着 “国货” 的外衣,实际上却偷偷把利润送到国外去。
这种偷偷摸摸的经济渗透,比那种明着的贸易对抗更难发现,危害也更大,它不光让中国经济利益受损,还让消费者对国产品牌的信心都动摇了 。
来源:来科点谱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