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 月 11 号那天,于朦胧的名字突然炸上热搜。有博主说他凌晨在北京坠楼,消息刚出来,网上瞬间乱成一锅粥,各种猜测飞得比子弹还快。有人说 “肯定是被人害了”,有人猜 “是不是经济出问题”,甚至还有人编出 “被人追债” 的狗血剧情,配图配文说得有鼻子有眼,好像亲
9 月 11 号那天,于朦胧的名字突然炸上热搜。
有博主说他凌晨在北京坠楼,消息刚出来,
网上瞬间乱成一锅粥,各种猜测飞得比子弹还快。
有人说 “肯定是被人害了”,有人猜 “是不是经济出问题”,
甚至还有人编出 “被人追债” 的狗血剧情,
配图配文说得有鼻子有眼,好像亲眼看见了一样。
可就在大家瞎猜的时候,工作室当晚发了声明:
于朦胧确实走了,警方已经排除刑事嫌疑。
短短几句话,透着说不出的沉重,却没挡住谣言。
五天后母亲泣声回应,每句话都在淌泪
9 月 16 号晚上,于朦胧工作室又发了条消息,
这次是他母亲的亲笔泣告,字里行间全是心碎。
“爱子于朦胧因饮酒意外坠楼,永远离开了我们。”
老人说公安已经通报了调查情况,后事也处理完了,
只希望大家能理性看待,别再瞎猜测了。
“相信这也是朦胧的心愿”—— 这句话看得人鼻子发酸。
谁都知道,白发人送黑发人有多痛,
可这位母亲在最难过的时候,还要出来澄清,
不是为了别的,只是想让儿子走得安宁些。
可网络上的某些人,连这点体面都不想给。
那些编出来的 “真相”,比刀子还扎心
工作室早就说了警方排除刑事嫌疑,
可总有人不依不饶,非要编故事博眼球。
有个账号故意发 “阴谋论”,说什么 “现场有手印”,
还瞎扯 “手表失踪”,被平台查出后直接封了号。
更有人翻出他以前的照片,硬说 “状态不对”,
把正常的工作动态说成 “被逼无奈”,
好像不挖出点 “黑幕”,就对不起自己的好奇心。
他们忘了,屏幕后面是真真切切的悲伤,
是一个母亲失去儿子的痛,是亲友撕心裂肺的哭,
这些人却拿着别人的悲剧当素材,赚着带血的流量。
他一直是个安静的人,却被谣言吵得不得安宁
认识于朦胧的人都知道,他不是爱折腾的性子。
拍戏时认认真真,不拍戏时就待在家里,
粉丝说他 “像个邻家大男孩,话不多但很暖”。
可就是这样一个低调的人,走后却被扒来扒去,
连几年前的采访都被翻出来曲解,
好像不把他的人生编得跌宕起伏,就不甘心。
母亲在声明里说 “怀着思念努力过好每一天”,
这简单的愿望背后,是多少个不眠的夜晚,
可那些谣言像苍蝇一样嗡嗡叫,怎么躲都躲不开。
警方早就给了答案,我们该做的是体面告别
其实从一开始,警方就给出了明确结论:
排除刑事嫌疑,就是一场意外。
母亲的泣告也说了 “公安已通报调查情况”,
这些官方信息,比任何小道消息都靠谱。
可总有人宁愿信谣言,不愿看真相,
好像只有把事情想得越复杂,才越 “刺激”。
却忘了,对逝者最好的尊重,是别再打扰,
对家属最大的善意,是保持安静。
现在于朦胧的后事已经处理完了,
他的母亲只想带着思念好好生活,
这也是所有善良的人该有的心愿 ——
让他安安静静地走,让活着的人慢慢疗伤。
说到底啊: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善良不该缺席
这次事件里,平台封了造谣的账号,
这说明瞎说话是要付出代价的。
可更重要的是,我们每个人都该想想:
在热点事件面前,自己该做什么?
是跟着瞎猜、传播没根据的消息,还是等等官方通报?
是把别人的痛苦当谈资,还是保持最基本的同理心?
答案其实很简单:别让好奇心越过底线,别让谣言伤害无辜。
于朦胧母亲说 “再次感谢所有关心帮助过我们的人”,
这世上终究还是善良的人多。
愿天堂里没有意外,也愿网络上少些伤害,
让每个离开的人都能被温柔以待,这才是我们该做的事。
来源:明州布衣